返回 思考中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节[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我们从水土合德联想到水土流失所作的一点发挥。2太阴经义太阴的经义比较容易解决。太阴有足太阴与手太阴,可是太阴篇很明确地是谈足太阴,而手太阴的问题则主要包涵在前面的太阳和阳明篇里。足太阴起于足大趾末端的隐白穴,然后由足腿的内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经横膈上行,连系舌根,散于舌下。脾为什么开窍于口呢看来与经络的联系不无关联。这是足太阴脾经的空间分布。在时间上,足太阴于巳初起行于隐白、巳末止于腋下大包。并于大包交接手少阴心,于午初起腋下手少阴极泉穴。巳时之前为辰时,辰时系足阳明胃经流注,言太阴当不忘阳明,以二者为表里也。阳明于辰初起目下承泣穴,至辰末止足次趾厉兑穴,厉兑与隐白相近,遂于此处例行交接。足阳明起于承泣后,它往下走,止于厉兑。足太阴起于隐白后,它往上走,止于大包分支上止舌本。阳经往下走,阴经朝上走,阳下阴上,这便交通了。这是什么格局呢显然这又是一个泰的格局。从经络的走向,从经络的布局、从经络的交接,我们感到有太多有意思而且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这里一门深入,又是一个宏大的法门。这里不能一一展开阐述,只好忍痛打住。3太阴藏义前面我们讨论三阳,都讲什么都讲府义。现在讨论三阴,就转到藏义了。这是一个区别,大家应该注意到这个区别。讲太阴的时候,我们作了比较广泛的联系。但,在讲藏义的时候,我们还是主要来谈脾。1脾之造字要研究脾中的道道,不妨还是先从文字起,看这个脾的造字。五藏的造字我们前面已经部分的讨论过,这是很有意思的。像肝的造字,肺的造字,肾的造字。你认真琢磨进去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理趣无穷。以脾的造字而言,左边的这部分与其他各藏除心以外都是共同的,都用月。讲月我们应该想到四六同居,月肉同旁。前面跟大家谈脉的时候,曾经指出康熙字典的一个错误,这个说法看来不完全,应该检讨。讨论“月”大家始终应该记住它的两重性。讲肉不全,讲月也不全,月肉相合方全。这才叫天人合一。月是讲天,肉是讲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讲天而不应人,月肉分离了,这个怎么叫“天人合一”。五藏除心以外,左边的部首相同,这说明四藏有一个月肉的共同基础。而它们的区别,就要看右边的这部分。脾的右边为“卑”,卑是什么呢学过一些易的人可能会知道,易系辞开首的一段话是什么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卑是什么卑是坤,卑是地,卑是土。所以,脾的这样一个造字,便将它的属性,它的定位,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用在土。我们考查脾的整个功能,其实都可以落实在这个土上。我们说脾主生化,为后天之本。大家看一看,土是不是主生化的呀坤卦讲“万物资生”,你看苹果是土中长出的,龙眼、荔枝也是从土中长出的,小麦、水稻还是从土中长出的。你不是神仙,你还要食人间烟火,那就离不开这个土。所以,土为什么不主生化,为什么不是后天之本呢另一方面,脾主统血,脾主运化水湿。血者水也,我们刚刚用大量的篇幅所讨论的水土关系,水土合德,不就正好揭示了脾土在这方面的功能吗所以,一个造字已然将脾的定位和功能和盘托出。文以载道,良非虚语也。

    2脾不主时五藏的造字很值得大家认真推敲,特别是右边的这部分是个性化的部分。对于肝,我们如何从“干”中去探求肾,我们如何从“”中去探求肺,我们如何从“”中去探求这些都留待大家自己去思考。五藏中,肺主秋,依次的还有肾主冬、肝主春、心主夏。春夏秋冬这四时都被肝心肺肾占去了,脾显然已经没有位置。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在谈到脾土的时候说:“不得主时也。”不得主时,是说不得主于春夏秋冬这四正时。正位不让我居,总得给我一个偏位吧。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土不得独主于时,好像四时都没它的份,可是脾却能“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这里的“各十八日”是指哪十八日呢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末的各十八日。四时末的十八日即为季月的十八日。因为每时的三月皆分孟、仲、季,如春三月即分孟春、仲春、季春,余者依此类推。季月末的各十八日所处之位又称四隅,与上述心肝肺肾所处之四正位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四正为尊为贵,四隅为贱为卑。正隅一比较,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的这样一个时空特性又活脱脱地呈现在它的造字之中。脾土不居正而居隅,脾土不位尊而位卑,可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称其为“五行之主”。何以为五行之主呢因为金木水火不因土不能成,春夏秋冬不因土不能就。大家看脾所寄治各季月中的十八日,这十八日正是过渡到下一个时的关键时刻。比如由春能否正常过渡到夏,依次地能否正常过渡到秋、冬、春,就要看十八日的寄治情况。这个十八日寄治不好,那就没法施行四时之间的正常交替变换。所以,脾虽不独主于时,可是四时却离不了它。土虽不处四正,可四正都离不了它的参与。如果四正离了土,不能正常转换,那会怎么样呢就会形成亢害。如果四时老是停在夏这个位置,会怎么样呢那夏气就要生亢,这一亢,害便随之而生。所以,它要承制。什么是承制呢承就是承接,就是转换。夏秋一转换,一承接,炎热烦闷转为秋高气爽了,这个夏气之亢还存在吗不存在了,得到制约了。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怎么制亢呢关键还在于“承”,这就要落实到脾土上。脾在人身上为什么这么重要土在自然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就与这个承制相关。现在自然的气候为什么容易出现偏激,容易出现亢害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承制”的机制破坏了,土破坏了。在第一章我们曾经谈到肺主治节,肺主气的问题。在节气这个层次上天地转换了,承接了,人怎么跟上这个转换呢就要靠肺。而在四时这个层次上,天地转换了,承接了,人要与之相应,要跟上这个转换、承接,这就要落实到脾上。所以,“脾不主时”是保持人与天地在四时这个层次上相应的重要保证。3脾主肉脾主肉的功用大家很熟悉,凡是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功能。现在需要大家往深处想一想,这一想你就将脾主肌肉与上面的问题联系起来了。我们前面谈到脾属土,土能长养万物,变化万物,藏纳万物,土与万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又讲到脾不主时,可是四时却须臾离不了它,金木水火离不开土,四时的转变亦离不开土。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看脾主肉这个功能,现代医学将人体分为四大组织,即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而结缔组织又包括骨组织、脂肪组织等。在所有这些组织中,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都属于中医讲的“肉”类,都是脾所主的范围。按照这样一个划分,人体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哪一个没有肌肉哪一个不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就连血管这样一个好像与肌肉不搭界的东西,也主要是由血管平滑肌组成。大家可以认真思考上述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一个例外。要有例外,那只有心例外,因为心没有这个“月肉”旁,其他的都有这个“月肉”旁。肺有这个旁,肝有这个旁,大肠、小肠、脑、脉、胆都有这个旁。有这样一个旁,说明它们都有肉的成分,都离不开肉的构成。我们这个人身有哪一点能够离开肉呢离不开肉,那当然就离不开土,离不开脾。所以,我们谈脾主肌肉,你应该把它放宽一点,你往深处看,往远处看,何处不是肌肉心脏有心肌,就连骨中也充满“肌肉”组织。脾主肌肉,而人身中有形的部分绝大多数都冠以“月肉”旁,这样一种联系便奠定了脾与整个人身,与人身各部分的密切关联。脾为什么能作“后天之本”呢这个“本”不是可以滥用的。从这里我们又领会到了文字工具的重要性,把握了这个工具,它可以帮助你很方便地打开一些深层的认识。另外,对文字的认识和研究,大家始终应该抱定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这个过程随意不得,因为我们从上述这些研究可以看到,文字的构造不是随意的,它依据一个严格的“理”,而这个理又是从事中来。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理事不二,这在中国的文字里体现得尤其充分。比如骨这个造字,大家都知道肉是很具柔性的东西,而骨则非常坚硬。我们现在在镜下才知道这个骨组织中充满了脂肪细胞,而古人却早已将这个“月肉”置于骨中了。古人凭什么知道的呢,古人凭什么这样安排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随意不得马虎不得4人为倮虫之长在内经里面它把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虫是一个大类,即动物的这一类。小时候看水浒的时候,看到武松上景阳冈的这一段,书中把老虎称毛虫,当时很不理解,还以为是不是施兄弄错了。后来才知道这是有出处的。内经将虫分为五类,即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毛虫属木,羽虫属火,倮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毛虫就是身上长毛的这一类,像老虎、狮子、猫、狗,这些都归毛虫;羽虫就是身有羽毛而能飞翔的这一类,鸟类即属羽虫;倮虫呢当然就是赤条条的,一眼就能见肉的这一类,像人就属倮虫这一类,西方人虽然多毛,但这个毛不能跟虎豹的毛相比,所以,西方人也还只能归到倮虫;介虫就是甲壳类动物,龟、鳖即属此类;鳞虫即身上长鳞的一类,大部分水生动物都归鳞这一类。将所有的动物分作毛、羽、倮、介、鳞这五类,在每一类下当然就包括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种属。而在这些不同的种属当中,有一个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即称之为“长”。故古云:“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鳞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见黄帝内经素问。人为倮虫之长,也就是作为土虫这一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太大了。就一个人身而言,它虽然有金、木、水、火、土之分,虽然有心、肝、脾、肺、肾之别。但作为人,作为这个种属而言,整个的它就叫倮虫,整个的都属于土。就像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地球上虽然有金、木、火、水、土的区别,但就整个地球而言,它是归属于土的。人为什么可以作为万物之灵呢或者说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它是土虫之长。人的这个总的归属与地球的归属相应、相同,这便自然成就了他作为地球上的一个主宰。所以,我们应该很清楚,人就是一个土属类的动物。你要在人身上去求木,求火,求金,求水,你怎么求呢你只能从土中去求。从土中去求木,从土中去求火,从土中去求金,从土中去求水。知道从土中去求这些东西,这个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研究人,一切都得从土中出发,一切都得从土中着眼,这就要落实到脾胃上面。在金元时代,有一位著名医家,叫李东垣。他的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深远的著作名字就叫脾胃论。我们看中医的整个历史,除了这部脾胃论以外,还有没有一部以其他藏府名义立论而又这样流传深广的著作呢没有了为什么叫脾胃论呢其实它就是立足于土。从土中去求金木水火,从土中去求其他的一切。我想这应该是中医的一个正路。人为倮虫之长,你不从土中去求,你从哪去求呢当然你要研究龟,你要研究龙、凤,那也许就要改一个立足点,要从金中去求其他,或者从水中,从火中去求其他。研究人要立足于土,我们看一看整个伤寒论就会清楚这一点。伤寒论有112方,用药不过百来味,而常用的药就这几十味。在这百来味,几十味药中,大家可以做一个统计,看看哪一味药的使用频率最高统计的结果是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有70多个方都用了甘草,占去整个伤寒方的大半。有的方甚至把甘草作为打头的君药,像炙甘草汤,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甘草泻心汤等。现在大家把甘草看小了,以为它可有可无,做个佐药还可以,做个君药就不成了。甘草在伤寒论中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的方子都要用甘草就因为它属土啊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动物的划分方法,将植物类的东西也作一个五行的划分。将五行的植物也选出一个“长”来,那么,这个土本之长是谁呢那就非甘草莫属。甘草气味甘平,色黄,是得土气最全的一味药。我们从甘草在伤寒论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到张仲景早就悟到了这一点。人为倮虫之长,所以,治疗人的疾病当从土中去求。既是从土中去求,那当然要用甘草了。甘草不仅仅是一个和事佬,不仅仅是调和诸药,它代表着一种很深的理念。5脾主中焦脾胃主中焦,中焦有什么作用呢中焦的作用太大了。中焦,也就是不上不下的这个焦。我们前面讨论否泰的时候曾经谈到,上下要交通,不交通就是否,交通了就是泰,而交通了才有生机。这样一个交通,也就是上下的交通,它靠什么呢就靠这个中。所以,中焦的作用是交通上下,连接上下的。内经里面讲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那么,“言人”呢就要求之“气交”。什么叫气交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这叫气交;上焦之气下降,下焦之气上升,这也叫气交。上下的气交也好,天地的气交也好,都要求之于中。这就要落实到中焦上,这就要落实到脾胃上,这就要落实到土上。所以,脾胃于气交而言,关系至大。与气交的关系至大,就是与人的关系至大,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回顾中医之道,又何尝不是“一以贯之”4太阴运气义太阴在运气中的意义界定得很清楚,就是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合言湿土。土的问题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大家应该很熟悉。这里着重来讨论湿。1湿义解湿的涵义在阳明篇中根据它的造字讨论过。湿的古字有两个,一个就是阳明篇已经讲过的“濕”,另一个就是这里要讲的“”。前面讲过的“濕”不是本来的湿字,而是转借过来的,可是这个转借却从理上很好的说明了它的产生。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湿字。它的形符还是“氵”,说明湿与水是很有关联的。右边的声符上面是一横,这一横用以表天,声符最下面的是一个土字,土字用以表地,天地之间的这个“”是什么呢“”读作幽,说文云:微也。广韵云:微小也。天地之间的这个微小的东西是什么呢一联系形符的“氵”,你就知道这个微小的东西是指水。天地之间这样一些微小的水,很微细的水,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湿。所以,你体会到的湿,实际上就是天地之间,或者说就是空气中所弥漫的微小水粒。很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它,看不到它。而这个湿稍微放大一点,放大到你不仅能够感受它,而且能够看到它,这个又是什么呢这个就是雨。因此,雨湿二者从根本上讲它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有粗微之分,有幽显之别。所以,素问将雨湿二者划为同一类属的东西,即皆属于土。从繁体的这两个湿字我们看到,第一个“濕”着重讲理,第二个“”着重讲事。既是讲事,所以,它更直接一些,更形象一些。我们讨论湿的本义,除了从造字的义上去探讨,还应该注意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问题,就是湿与水的区别。上面我们提到微细的湿,你只能感受到,而不能直接看到它。可是你用现代的抽湿机一抽,抽出来的是什么是水。而湿粗化一些,变成雨了,你不仅能感受它,更能看到它。这一看就更觉得它与水没有区别了。于是乎很自然地将水湿混为一谈。水湿有联系,而且是很密切的联系,要不然不会说水土合德。但是,二者也有很根本的差别,这就是水土之间的差别。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做什么事都讲成分,唯成分论,你的其他方面再好,你的素质再高,只要你成分不好,你是地富反坏右出身,那你就没门所以,过去填什么表,我最怕的就是“家庭出身”这一栏。现在我们研究中医,好像也是“唯成分论”,这个药、这个方有没有效果,怎么研究它呢就从这个有效成分去研究它。有效成分当然可以说明部分的问题,也可以把它作为其中一个路子来研究。可是如果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将它作为衡量的标准,那就不成了。像水与湿,你如果单单从现代的成分上去考虑,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分子式都是h2o,所以,它没有区别。可是用中医的眼光去衡量,却有大区别。一个是土,一个是水,两者是相克的关系,怎么会没区别呢因此,从什么角度来考虑,从什么角度来衡量,确实是中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中医有时更注重的是事物的状态和它的变化过程。在江河湖海的时候,它是水,而一旦弥漫到空气中,它就成为湿。状态改变了,定性定位亦随之而变。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改变了。阴阳不改变,事物的状态怎么会改变呢所以,你研究成分如果不与阴阳掛勾,或者说你的成分与阴阳掛不上勾,那这个研究对中医来说还是没有实义,还是一厢情愿,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所以,判断一个科研是不是有水准,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帮助中医解决问题,上面这个“掛勾”便是衡量的标准。没有这个“掛勾”,你就是省部级课题,你就是国家级课题,你就是九五、十五的攻关课题,你就是投资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的课题,又怎么样呢同样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另外,研究湿义,除了注意水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应弄清雨湿的问题。雨为湿类,为土类,这在素问,特别是在“运气七篇大论”中反复地强调过。如“大雨时行,湿气乃用”,“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等。可是还是有不少的中医同行将雨归到水类。比如辛巳年的时候,辛巳年的一大特点就是水运不及。于是好些人问我,今年不是水不及吗可为什么南方下雨这么多,有这么多的地方涨水如果你这样来会运气,那你就会错了。水是北方,是寒,是冰雪,而不是雨。所以,水不及就是这些因素不及。今年北方为什么持续高温冰雪的融化为什么大于往年这就是水运不及。2湿何以配土湿为什么配土或者土为什么配湿这个问题从农村出来的都会很清

第32节[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