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礼下
五礼之别,三曰宾,盖朝宗、觐遇、会同之制是也。自周以下,其礼弥繁。
自秦灭学之后,旧典残缺。汉兴,始使叔孙通制礼,参用先代之仪,然亦往往改
异焉。汉仪有正会礼,正旦,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公侯以下执贽夹庭,二
千石以上升殿称万岁,然后作乐宴飨。魏武帝都邺,正会文昌殿,用汉仪,又设
百华灯。
晋氏受命,武帝更定元会仪,《咸宁注》是也。傅玄《元会赋》曰:“考夏
后之遗训,综殷周之典艺,采秦汉之旧仪,定元正之嘉会。”此则兼采众代可知
矣。
《咸宁注》:“先正一日,有司各宿设。夜漏未尽十刻,群臣集到,庭燎起
火。上贺,起,谒报,又贺皇后。还,从云龙东中华门入,诣东阁下,便坐。漏
未尽七刻,百官及受贽郎官以下至计吏皆入立其次,其陛卫者如临轩仪。漏未尽
五刻,谒者、仆射、大鸿胪各各奏群臣就位定。漏尽,侍中奏外办。皇帝出,钟
鼓作,百官皆拜伏。太常导皇帝升御坐,钟鼓止,百官起。大鸿胪跪奏‘请朝贺。
掌礼郎赞‘皇帝延王登。大鸿胪跪赞‘藩王臣某等奉白璧各一,再拜贺。
太常报王悉登。谒者引上殿,当御坐。皇帝兴,王再拜。皇帝坐,复再拜。
跪置璧御坐前,复再拜。成礼讫,谒者引下殿,还故位。掌礼郎赞‘皇帝延太尉
等。于是公、特进、匈奴南单于、金紫将军当大鸿胪西,中二千石、二千石、
千石、六百石当大行令西,皆北面伏。鸿胪跪赞‘太尉、中二千石等奉璧、皮、
帛、羔、雁、雉,再拜贺。太常赞‘皇帝延公等登。掌礼引公至金紫将军上
殿。皇帝兴,皆再拜。皇帝坐,又再拜。跪置璧皮帛御坐前,复再拜。成礼讫,
谒者引下殿,还故位。公置璧成礼时,大行令并赞殿下,中二千石以下同。成礼
讫,以贽授贽郎,郎以璧帛付谒者,羔、雁、雉付太官。太乐令跪请奏雅乐,乐
以次作。乘黄令乃出车,皇帝罢入,百官皆坐。昼漏上水六刻,诸蛮夷胡客以次
入,皆再拜讫,坐。御入后三刻又出,钟鼓作。谒者、仆射跪奏‘请群臣上。
谒者引王公二千石上殿,千石、六百石停本位。谒者引王诣樽酌寿酒,跪授侍中,
侍中跪置御坐前。王还。王自酌置位前。谒者跪奏‘藩王臣某等奉觞,再拜上千
万岁寿。四厢乐作,百官再拜。已饮,又再拜。谒者引王等还本位。陛下者传
就席,群臣皆跪诺。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各于殿上上寿酒。登歌乐升,太官又
行御酒。御酒升阶,太官令跪授侍郎,侍郎跪进御坐前。乃行百官酒。太乐令跪
奏‘奏登歌,三终乃降。太官令跪请具御饭,到阶,群臣皆起。太官令持羹跪
授司徒,持饭跪授大司农,尚食持案并授持节,持节跪进御坐前。群臣就席。太
乐令跪奏‘奏食举乐。太官行百官饭案遍。食毕,太乐令跪奏‘请进乐。乐
以次作。鼓吹令又前跪奏‘请以次进众妓。乃召诸郡计吏前,受敕戒于阶下。
宴乐毕,谒者一人跪奏‘请罢退。钟鼓作,群臣北面再拜,出。”然则,夜漏
未尽七刻谓之晨贺。昼漏上三刻更出,百官奉寿酒,谓之昼会。别置女乐三十人
于黄帐外,奏房中之歌。
江左多虞,不复晨贺。夜漏未尽十刻,开宣阳门,至平旦始开殿门,昼漏上
五刻,皇帝乃出受贺。皇太子出会者,则在三恪下王公上。正旦元会,设白兽樽
于殿庭,樽盖上施白兽,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案礼,白兽樽乃杜举
之遗式也,为白兽盖,是后代所为,示忌惮也。
魏制,藩王不得朝觐。魏明帝时,有朝者皆由特恩,不得以为常。及泰始中,
有司奏:“诸侯之国,其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三岁而周,周则更始。
若临时有故,却在明年。明年来朝之后,更满三岁乃复朝,不得违本数。朝礼皆
亲执璧,如旧朝之制。不朝之岁,各遣卿奉聘。”奏可。江左王侯不之国,其有
受任居外,则同方伯刺史二千石之礼,亦无朝聘之制,故此礼遂废。
汉以高帝十月定秦,且为岁首。至武帝,虽改用夏正,然每月朔朝,至于十
月朔,犹常飨会。其仪,夜漏未尽七刻,受贺及贽。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
羔,千石、六百石雁,四百石以下雉。三公奉璧上殿御坐前,北面。太常赞曰‘
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百官皆贺,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
举觞,御食,司徒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
如元正之仪。魏晋则冬至日受方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献岁之旦。
古者帝王莫不巡狩。魏文帝值天下三分,方隅多事,皇舆亟动,役无宁岁,
盖应时之务,非旧章也。明帝凡三东巡狩,所过存问高年,恤疾苦,或赐谷帛,
有古巡幸之风焉。齐王正始元年,巡洛阳县,赐高年力田各有差。
及武帝泰始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
次则二伯述职,不然则行人顺省。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下情上通,上指远
谕,至于鳏寡,罔不得所,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朕在位累载,如临深川,夙
兴夕惕,明发不寝,坐而待旦,思四方水旱灾眚,为之怛然。勤躬约己,欲令事
事当宜。常恐众吏用情,诚心未著,万机兼猥,虑有不周,政刑失谬,而弗获备
览。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惟岁之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下之未乂,其何以
恤之。今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亲见刺史二千石长
吏,申谕朕心,访求得失损益诸宜,观省政教,问人间患苦。周典有之曰:‘其
万姓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其
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辨异之,以返命于王。旧
章前训,今率由之。还具条奏,俾朕昭然鉴于幽远,若亲行焉。大夫君子,其各
悉乃心,敬乃事,嘉言令图,苦言至戒,与使者尽之,无所隐讳。方将虑心以俟,
其勉哉勖之,称朕意焉。”
新礼,巡狩方岳,柴望告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宾及执贽皆如朝仪,而
不建旗。挚虞以为:“觐礼,诸侯觐天子,各建其旗。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旗。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诏可其议。然终
晋代,其礼不行。
封禅之说,经典无闻。礼有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而凤皇
降,龟龙格。天子所以巡狩,至于方岳,燔柴祭天,以告其成功,事似而非也。
谶纬诸说皆云,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易姓纪号。秦汉行其典,前史各陈其制矣。
魏文帝黄初中,护军蒋济奏曰:“夫帝王大礼,巡狩为先;昭祖扬祢,封禅
为首。是以自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泰山,刊无竟之名,纪天人之际者
也。故司马相如谓有文以来,七十二君,或顺所繇于前,谨遗教于后。太史公曰,
主上有圣明而不宣布,有司之过也。然则元功懿德,不刊梁山之石,无以显帝王
之功,示兆庶不朽之观也。语曰,‘当君而叹尧舜之美,譬犹人子对厥所生而誉
他人之父。今大魏承百王之弊乱,拯流遁之艰厄,接千载之衰绪,继百代之废
业。始自武文,至于圣躬,所以参成天地之道,纲维人神之化。上天报应,嘉瑞
显祥,以比往古,无所取喻。至于历世迄今,未废大礼。虽志在扫尽残盗,荡涤
余秽,未遑斯事。若尔,三苗屈强于江海,大舜当废东巡之仪;徐夷跳梁于淮泗,
周成当止岱岳之礼。且去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其震荡内溃,在
不复淹,无累于封禅之事也。此仪久废,非仓卒所定。宜下公卿,广撰其礼,卜
年考时,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臣待罪军旅,不胜大愿,冒死以闻。”诏曰:
“闻蒋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自开辟以来,封禅者七十余君耳。故太史公曰,
虽有受命之君,而功有不洽,是以中间旷远者千有馀年,近者数百载,其仪阙不
可得记。吾何德之修,敢庶兹乎!济岂谓世无管仲,以吾有桓公登泰山之志乎!
吾不欺天也。济之所言,华则华矣,非助我者也。公卿侍中尚书常侍省之而已,
勿复有所议,亦不须答诏也。”天子虽距济议,而实使高堂隆草封禅之仪,以天
下未一,不欲便行大礼,会隆卒,不复行之。
及武帝平吴,混一区宇,太康元年九月庚寅,尚书令卫瓘、尚书左仆射山涛、
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寔、司空张华等奏曰:“臣闻肇自生灵,则有后辟,年载之
数,莫之能纪。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泰山者七十有四家,其谥号可知者
十有四焉。沈沦寂寞,曾无遗声者,不可胜记。大晋之德,始自重黎,实佐颛顼,
至于夏商,世序天地。其在于周,不失其绪。金德将升,世济明圣,外平蜀汉,
海内归心,武功之盛,实由文德。至于陛下,受命践阼,弘建大业,群生仰流。
惟独江湖沅湘之表,凶桀负固,历代不宾。神谋独断,命将出讨,兵威暂加,数
旬荡定。羁其鲸鲵,赦其罪逆,云覆雨施,八方来同,声教所被,达于四极。虽
黄轩遐征,大禹远略,周之奕世,何以尚今!若夫玄石素文,底号前载,象以数
表,言以事告,虽古《河图洛书》之徵,不是过也。宜宣大典,礼中岳,封泰山,
禅梁父,发德号,明至尊,享天休,笃黎庶,勒千载之表,播流后之声,俾百世
之下,莫不兴起。斯帝王之盛业,天人之至望也。”诏曰:“今逋寇虽殄,外则
障塞有警,内则百姓未宁,此盛德之事,所未议也。”
瓘等又奏曰:“今东渐于海,西被流沙,大漠之阴,日南北户,莫不通属,
芒芒禹迹,今实过之。天人之道已周,巍巍之功已著,宜修礼地祗,登封泰山,
致诚上帝,以答人神之愿也。乞如前奏。”诏曰:“今阴阳未和,刑政未当,百
姓未得其所,岂可以勒功告成邪!”诏不许。
瓘等又奏曰:“臣闻处帝王之位者,必有历运之期,天命之应;济兆庶之功
者,必有盛德之容,告成之典。无不可诬,有不敢让,自古道也。而明诏谦冲,
屡辞其礼,虽盛德攸在,推而未居。夫三公职典天地,实掌人物,国之大事,取
议于此。故汉氏封禅,非是官也,不在其事。臣等前奏,盖陈祖考之功,天命又
应,陛下之德,合同四海,迹古考今,宜修此礼。至于克定岁月,须五府上议,
然后奏闻。”诏曰:“虽荡清江表,皆临事者之劳,何足以告成。方望群后思隆
大化,以宁区夏,百姓获乂,与之休息。斯朕日夜之望,无所复下诸府矣。”
瓘等又奏:“臣闻唐虞三代济世弘功之君,莫不仰承天休,俯协人志,登介
丘,履梁父,未有辞焉者,盖不可让也。今陛下勋高百王,德无与二,茂绩宏规,
巍巍之业,固非臣等所能究论。而圣旨劳谦,屡自抑损,时至弗应,推美不居,
阙皇代之上仪,塞灵祗之款望,何以使大晋之典谟,同风于三五?臣等诚不敢奉
诏,请如前奏施行。”诏曰:“方当共思弘道,以康庶绩,且俟他年,无所复纷
纭也。”
王公有司又奏:“自古圣明,光宅四海,封禅名山,著于史籍,作者七十四
君矣。舜禹之有天下也,巡狩四岳,躬行其道。《易》著观俗省方,《礼》有升
中于天,《诗》颂陟其高山,皆载在方策。文王为西伯以服事殷,周公以鲁藩列
于诸侯,或享于岐山,或有事泰山,徒以圣德,犹得为其事。自是以来,功薄而
僣其义者,不可胜数。号谥不泯,以至于今。况高祖宣皇帝肇开王业,海外有截;
世宗景皇帝济以大功,辑宁区夏;太祖文皇帝受命造晋,荡定蜀汉;陛下应期龙
兴,混一六合,泽被群生,威震无外。昔汉氏失统,吴蜀鼎峙,兵兴以来,近将
百年,地险俗殊,人望绝塞。今不羁之寇,二代而平,非聪明神武,先天弗违,
孰能巍巍其有成功若兹者欤!臣等幸以千载得遭运会,亲服大化,目睹太平,至
公至美,谁与为让。宜祖述先朝,宪章古昔,勒功岱岳,登封告成,弘礼乐之制,
正三雍之典,扬名万世,以显祖宗。是以不胜大愿,敢昧死以闻。请告太常,具
礼仪复上。”诏曰:“所议诚列代之盛事也,然方今未可以尔。”便报绝之。
哀帝即位,欲尊崇章皇太妃。桓温议宜称太夫人。尚书仆射江虨议曰:
“虞舜体仁孝之性,尽事亲之礼,贵为天王,富有四海,而瞽叟无立锥之地,一
级之爵。蒸蒸之心,昊天罔极,宁当忍父卑贱,不以徽号显之,岂不以子无爵父
之道,理穷义屈,靡所厝情者哉!《春秋经》曰‘纪季姜归于京师,《传》曰
‘父母之于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言子尊不加父母也。或以为子尊不
加父母,则武王何以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乎?周之三王,德配天地,王迹之兴,
自此始也。是以武王仰寻前绪,遂奉天命,追崇祖考,明不以子尊加父母也。案
《礼》‘幼不诔长,贱不诔贵,幼贱犹不得表彰长贵,况敢锡之以荣命邪!汉
祖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悦以为孝莫大于严父,而以子贵加之父母,家令之言
过矣。爰逮孝章,不上贾贵人以尊号,而厚其金宝币帛,非子道之不至也,盖圣
典不可逾也。当春秋时,庶子承国,其母得为夫人。不审直子命母邪,故当告于
宗祧以先君之命命之邪?窃见诏书,当临轩拜授贵人为皇太妃。今称皇帝策命命
贵人,斯则子爵母也。贵人北面拜受,斯则母臣子也。天尊地卑,名位定矣,母
贵子贱,人伦序矣。虽欲加崇贵人,而实卑之;虽显明国典,而实废之。且人主
举动,史必书之。如当载之方策,以示后世,无乃不顺乎!窃谓应告显宗之庙,
称贵人仁淑之至,宜加殊礼,以酬鞠育之惠。奉先灵之命,事不在己。妃后虽是
配君之名,然自后以下有夫人九嫔,无称妃焉。桓公谓宜进号太夫人,非不允也。
如以夫人为少,可言皇太夫人。皇,君也,君太夫人于名礼顺矣。”帝特下诏拜
皇太妃。三月丙辰,使兼太保王恬授玺绶仪服,一如太后。又诏曰:“朝臣不为
太妃敬,为合礼不?”太常江逌议:“位号不极,不应尽敬。”
孝武追崇会稽郑太妃为简文太后,诏问“当开墓不”。王珣答:“据三祖追
赠及中宗敬后,并不开墓位,更为茔域制度耳。”
褚太后临朝时,议褚裒进见之典。蔡谟、王彪之并以:“虞舜、汉高祖犹执
子道,况后乎!王者父无拜礼。”尚书八座议以为:“纯子则王道缺,纯臣则孝
道亏。谓公庭如臣,私觌则严父为允。”
汉魏故事,皇太子称臣。新礼以太子既以子为名,而又称臣,臣子兼称,于
义不通,除太子称臣之制。挚虞以为:“《孝经》‘资于事父以事君,义兼臣
子,则不嫌称臣,宜定新礼皇太子称臣如旧。”诏从之。
太宁三年三月戊辰,明帝立皇子衍为皇太子。癸巳,诏曰:“礼无生而贵者,
故帝元子方之于士。而汉魏以来,尊崇储贰,使官属称臣,朝臣咸拜,此甚无谓。
吾昔在东宫,未及启革。今衍幼冲之年,便臣先达,将令日习所见,谓之自然,
此岂可以教之邪!主者其下公卿内外通议,使必允礼中。”尚书令卞壸议以为:
“《周礼》王后太子不会,明礼同于君,皆所以重储贰,异正嫡。苟奉之如君,
不得不拜矣。太子若存谦冲,故宜答拜。臣以为皇太子之立,郊告天地,正位储
宫,岂得同之皇子揖让而已。谓宜稽则汉魏,阖朝同拜。”从之。
太元中,尚书符问王公已下见皇太子仪及所衣服。侍中领国子博士车胤议:
“朝臣宜朱衣褠帻,拜敬,太子答拜。案经传不见其文,故太傅羊祜笺庆太子,
称叩头死罪,此则拜之证也。又太宁三年诏议其典,尚书卞壸谓宜稽则汉魏,阖
朝同拜。其朱衣冠冕,惟施之天朝,宜褠帻而已。”朝议多同。
太元十二年,议二王后与太子先后。博士庾弘之及尚书参议,并以为:“陈
留,国之上宾。皇太子虽国之储贰,犹在臣位,陈留王坐应在太子上。”陈留王
劢表称疾病积年,求放罢,诏礼官博士议之。博士曹耽云:“劢为祭主而无执祭
之期,宜与穆子、孟挚事同。”王彪之云:“二王之后,不宜轻致废立。记传未
见有已为君而疾病退罢者,当知古无此礼。孟絷、穆子是方应为君,非陈留之比。”
咸康四年,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