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明的见证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4章 DNA的历史[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张x光绕射图,阐明了dna结构的规律性。

    1928年,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18771941)在实验中发现,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转变成为粗糙型的同种细菌,方法是将已死的平滑型与粗糙型**混合在一起。

    格里菲斯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入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

    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荚菌与活的无荚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菌,并发现使无荚菌长出蛋白质荚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这种现象称为“转化”。

    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造成此现象的因子,也就是dna,是直到1943年,才由奥斯瓦尔德·埃弗里(o,avery)等人所辨识出来。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与玛莎·蔡斯确认了dna的遗传功能,他们在赫希蔡斯实验中发现,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内部带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dna的指令合成的。这一结果立即为学术界所接受。

    琪琪看着电脑上储存的信息,自然是知道这些信息的,还有信息,比这个更进步。琪琪可以实现dna的任意剪裁。看着这些信息,非常有历史感。自己出来这么长时间,不知道地球怎么样了。

    还是先分析病毒吧!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阿古人传染这么厉害。不知道对其它生物还有没有破坏作用。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文明的见证》,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ps:书友们,我是独孤慧空,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514章 DNA的历史[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