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西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只要不是为了刘方的事,那都不是事。
但凡和‘钱这个字眼挂上钩的,曾诗韵聪慧如斯,仅过去一天就联想到了梅岭。
“远水解决不了近渴。”
河北道百姓南迁,多聚集在河北南道,存银富足的百姓则迁徙关内。
因南北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气候上的差异,导致北方人直到现在都看不起岭南人。
这没什么好辩解的。
改革开放年间,岭南某些地方土匪依旧猖獗如斯。
河北道百姓即便再穷也不愿意迁徙岭南,他们认为岭南是犯罪分子的墓葬。
他们不是罪犯,迁徙岭南,还不如一剑杀了他们痛快。
先前设想依靠曾荣上疏朝廷,将河北道百姓迁徙岭南的想法根本行不通。
能让百姓自愿,且愿意承认的,只有岭南百姓自己而已。
曾彩衣死缠烂打让他去西郊看一眼的时候,曾斌才明白这个道理。
岭南百姓开智晚,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时间长,扭转文化上的差异,只有那些被发配来岭南的官员家属才适合做岭南百姓的动员工作。
他还没亲自前往西郊看一眼,但可以肯定的是,二十车粮食运往西郊没有出现抢粮的消息,足以证明这群人里面定有极高威望之人在管束这些百姓。
岭南官员只有曹允才去管他们的死活,别的官员趁在位期间敛财还来不及,哪有时间管他们是生是死。
二十车粮食运往西郊,他笃定曹允一定会打上门来讨个说法。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意,曹允官途数十载,人是古板了些,却并不迂腐。
“将河北道百姓迁徙岭南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即便父亲能说动陛下,朝中大员也不会同意。有人的地方才会繁荣,才容易统治与教化。
迁徙对百姓有利,却伤巨国帑。
迁徙是国中大事,陛下须与朝中百官商议,实则是否定父亲的一种措施,只是陛下不想做这个恶人罢了。”
曾家历经三代文臣,两代将门,盛极无虞。
举家迁至岭南广州,陛下和朝中官员还是不放心处处打压。
曾荣上疏十之有一能实施,还是朝中官员不愿烙下过分打压开国功勋才用印呈上龙案,陛下亦是体恤曾家对武国忠心才勉强盖上金玺。
岭南太远了,陛下和朝中官员怎会放心。
还是让岭南蛮化更易统治。
“父亲去长安了,坐的是岭南水师的战船。”
自曾斌七岁之后,曾荣每年都会去长安一次,说是奉诏觐见陛下研墨岭南。
事实上没这么简单。
南诏内战十年,就像一只蟑螂顽强的生存在武国边疆。
曾斌一直在找证据证明曾荣是陛下安插在岭南的一颗棋子。
可惜。
一直没找到。
曾荣每年都去长安面见陛下,他认为一是陛下不放心曾荣,二是不放心岭南,三是不放心南诏以及周边各国。
陛下需要当面教诲曾荣,免得失去掌控岭南的权杖。
或许曾斌前往长安祖宅之后,陛下才会彻底安心,曾荣才会免去奔波的辛苦。
做臣子不易,做好臣子更不易。
功高震主,帝王忌讳如斯。
“父亲缘何九月去长安,往年不都是七月吗?”曾斌还在纳闷坚持了七年,每年都前往长安的曾荣九月才动身。
“听说是礼部上疏陛下,要为河北百姓祈福开启皇家祭祀大典,父亲作为岭南经略正使与几位副使必须参加。”
“上位者都喜欢玩这种把戏。”
曾诗韵知道曾斌不喜鬼神之说,但还是点醒说道:“文武,以后这种话少说为妙,尤其是你去长安之后更要小心,避免引火烧身。”
曾诗韵是真心爱惜这个弟弟,不是因为聪慧的弟弟鬼点子多,赚钱的点子多,而在于血脉上。
“小弟谨记姐姐教诲。”曾斌对曾诗韵郑重施礼。
“你记住就好了。”
见曾斌笑嘻嘻欠抽的脸蛋,曾诗韵这才反应过来,一巴掌扇在他脑门上,骂道:“埋汰谁呢你。”
曾彩衣在旁掩嘴轻笑。
“父亲去长安对我们有利。”
“你想用西郊那些人填充梅岭,必须得过曹允这一关,曹允最是痛恨商贾的。”
“曹允古板却不迂腐,五年连任两届广州刺史,照这个情形若无显赫政绩,他难得朝中大员和陛下赏识,终老岭南已是大幸。
梅岭其实是他钻入长安政治中心的狗洞,只要梅岭百姓过得富足,有了实质性的对比,曹允必是首功。
梅岭总要有个人到前哨去站岗,通过这个前哨,我们可以不停的改变策略引流梅岭。江南的文人墨客最多,黔中道也不在少数,我们可以从他们下手。”
李太白出自黔中道,还是商人的儿子,文人在梅岭附上一首诗,比磨烂嘴皮宣传要容易百倍。
“文人喜酒弄墨,对吃一道不上心。”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不是在曲江醉酒之后挥毫出《兰亭集序》吗?我们何不效仿曲江,将岭南山水圈画而出,形成陆路与水上文化,何愁梅岭不崛起。”
曲江曾诗韵没去过,曲江流殇还是她从话本看来的,观文人以曲江作词作诗无数,刻画曲江地缥缈似仙,曾诗韵双眼又开始折射出耀眼的精芒。
但转念一想,她又无比忧愁。
经营伏香楼这些年虽日进斗金,但要建造如仙境般的梅岭,还是难为了巧妇。
充满幻境的遐想,也只能想想而已。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她手上存币不过六万贯。
用六万贯建造如梦似幻的梅岭。
&n
第12章 西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