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山不周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十八 最后一个BUG[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体的无限分割。比如分割出一块来模拟一条鱼,再在这一小块里分割出存储鱼鳞和鱼骨信息的部分,鱼鳞中有坚硬的上皮细胞,细胞里有蛋白质......

    在模拟不断细分的时候,内存也不断被分割。可是内存有限而细节无限,当“不周山”的模拟精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试图把一个字节继续分割的情况,那么自然就发生了报错。在金叶服务器上运行过的“不周山”已经具备了更高的计算精度,再回到古董电脑簇上面发生内存溢出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而“山海经”则不同。“山海经”每一帧都会重新分配内存,确保将所有内存调用在玩家关注的地方,而没有被关注的地方则尽可能模糊处理。只有你视野里有一整条鱼的时候,才会存储整条鱼的信息,而当你开始剔鱼刺,会存储这根鱼刺的信息,你没有关注的鱼鳞鱼头鱼尾就模糊化了,仿若一个虚化的镜头,焦点和边缘的像素截然不同。

    所以“不周山”保留着完整的场景,而“山海经”的最后一帧信息事实上是最后被踢下线的所有玩家观察到的信息,是无数盲人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一起摸象,由他们得出的图景拼接的结果。

    修正这个bug并不困难,只要改回“山海经”的内存分配方法就可以了。但姜若觉得顾荻不是会犯这种显而易见错误的人。他意识到,顾荻使用的内存分配方法,是所谓“神的视角”,整个世界完整呈现且纤毫毕现;而“山海经”使用的是“盲人摸象视角”,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姜若忽然想起“山海经”刚刚被学术圈注意到时涌现出来的“vr实验”论文,他读过其中一些,学术圈普遍的认知是,“vr实验”与“现实实验”是存在一定偏差的,他们认为这种偏差是vr世界终究存在某种简化的缘故。但这种偏差在顾荻的实验日志中没有出现。“不周山”只能模拟到内存所能接受的极限程度,当然也不可能是对“真实”的正确描述,其简化程度相比“山海经”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为什么就能得到更优秀的实验结果呢?

    是“观察者偏差”。姜若想。

    在“山海经”式的vr模拟环境下,只有实验者时刻关注着样本才能保证实验在高精度模拟条件下进行,但这通常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难免跑神聊天吃饭上厕所,当他们的注意力从样本上移开时,偏差就发生了。

    只有在“神的视角”下,实验才是在神的监控下进行的。真正击穿现实与梦境的,或许并不是模拟精度本身。

    在神的观察下的“不周山”,玩家不能感觉到与真实的差别,在“过度模拟”的信息过载下触发了自我保护的遗忘机制;而在“山海经”中,依靠玩家的观察而构建的世界是不是更有梦境的特征,所以大脑会不会其实明白眼前的一切终究不是现实呢?

    在一个盲人摸象的世界,遗忘症是不是并不会被带入现实呢?

四十八 最后一个BUG[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