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泽兰长歌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回:王娡尽心照顾太子 刘启巧解遇刺追责[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p;刘启闭上眼睛,开始思考王娡这貌似不明事理、天马行空的想法是否真有道理,是否有执行的可能。这想法不羁绊于任何的经验约束,实施起来也许真的可能起到奇效,就像当年前秦、汉初的时候进行的各国人口大迁移一样。土地的诱惑同样让不同国家的人民能够安顿下来,进而平衡各地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虽说游牧为主的匈奴人不像中原人一样习惯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生活,但这也不一定是他们本身不愿意这样,而是自身的条件不允许罢了。匈奴的牧场大多掌握在匈奴贵族手上,没有牧场的匈奴人应该还是不少的,朝廷给予他们土地,没准真能让他们就此归顺汉朝也说不好。

    刘启中和了一下王娡的想法,缜密思考之后,单独悄悄地去了趟未央宫面见文帝,并成功地说服了父皇,暂缓了执行立刻往边境迁民的旨意。

    之后的时间,他立刻秘密派人在河套地区,长城防御力不足的区域,往南设立了几个纵深几十里的缓冲地带,用于接收匈奴人进到长城以内来这个设想。同时还派出一些边境上早就投降于汉朝的匈奴人作为信使,游历于匈奴边境的一些小部落及散民,发布朝廷的邀请。

    果不其然,小股小股的匈奴部众陆续地出现在了这些缓冲地带上,戎边的官吏控制好各个区域匈奴人的数量,分配给他们土地,并派人教会他们农耕。而且这些土地无需纳税,所有的产出均归迁徙过来的匈奴人所有。

    这些安置下来的匈奴人以五十户设一保,登记注册,统一归戎边官吏管理,实行半农耕半游牧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地方官吏还定期组织他们以保为单位设立自己的小股自卫武装,支持建立起坚固的小型据点,用于存放粮食及物资,以对抗匈奴游骑兵地抢掠,保护他们来之不易的收成及重要农资。并且每个据点内都设有烽火台及起烟设施,一个据点被攻击,只要燃起烽火台,其他的地方都能看见并快速知道,戎边的将军们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就更加容易了起来。

    在缓冲地带之后才是戎边的汉人和正规的汉朝军队。匈奴的小股袭扰部队越界首先碰到的都是刚被安定下来的匈奴人,而且还有防御工事,能够执行的抢劫杀戮是非常有限的,何况还会招到这些匈奴人激烈的反抗。即使他们跳过这些据点,冲过这几十里的缓冲地带,又容易被提早得到消息的汉朝军民以逸待劳,设伏、合围将他们吃掉。匈奴的小队袭扰数次后几乎毫无收获,而且还损兵折将,久而久之,就不怎么敢从这几个地方冲进汉朝疆界里来了。

    至此以后,以小股对小股,强悍对强悍。更熟悉地形的戎边匈奴人,逐渐成为了朝廷防止匈奴小股部队通过长城缺口袭扰掠夺汉人的屏障。

    王娡无意中的设想在刘启手中成为了强大的戎边手段,貌似“牺牲”了汉朝的部分土地,但换来了不少匈奴人的同化,此消彼长,军民一起戎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匈奴的人口、兵员都在减少。而匈奴各个部众管理松散,以至于几年后,匈奴的王庭才知道有此事的存在。但木已成舟,他们也无可奈何。

    时间转回来,刘启安排好戎边之事后又清闲地度过了几天。这天早朝后,申屠嘉准时来到太子府觐见太子。刘启此时正在和先到北宫一步的晁错聊着进一步调整鼓励农桑的政策。

    申屠嘉由陈公公领进了内室书房,三人相互行礼之后,申屠嘉对着刘启说道:“启禀太子殿下,皇上勒令都尉府缉拿刺客的时限马上就要到了,直到今日朝堂上还没有破案的任何消息。这刺客像是人间蒸发了一般,鸟无音讯,怎么查也查不出来。如此一来,太子殿下,您觉得这事老臣该如何处置才为妥当啊?”

    申屠嘉知道这事真的要问责起来是相当的棘手,牵扯进来的都是朝廷的重臣,皇上最信任的几位将军。这情急之下,还是先探探太子的口风再说。

    晁错自恃是太子的老师,虽然有大才,但脾气也很大,这一听申屠嘉提起太子遇刺这事就来了火,直接插话道:“查不出就把相关责任人等一并问罪,通通地抓起来,严加审问。该免职的免职,该充军的充军,该砍头的砍头。我就不信除了他们几个,朝廷就找不出几个有本事的将领来护卫皇城!”

    刘启听着,并没有去理会自己的老师,而是反问申屠嘉道:“丞相觉着这事该如何处理才为妥当呢?这里就我们三个也没有外人,不妨说说看?”

    申屠嘉本想试探太子的话又被太子问了回来,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回答道:“回禀太子殿下,晁太傅的意见不乏是一种处理办法,只是这真要追查起来,牵扯面就太广了,弄不好会让朝野动荡,出大乱子的。比如说这卫将军宋昌,他的确是负责皇宫守卫工作,但他毕竟是皇上从代国带到朝廷来的将军。这么多年了,对皇上也是尽职尽责,这该如何问罪啊?还有程不识将军,他平日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坝上的细柳营,负责协同守卫京城,这问责起来只怕也有些牵强吧?”

    刘启本来就和程不识将军关系不错,朝廷上人尽皆知,现在申屠嘉挑了位皇上的老臣,又挑了位他的近臣说事,明显是内心并不赞同晁错的处理意见,转着弯子表达了出来。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刘启大致知道了申屠嘉的意见,也算了解了朝堂上一干老臣们的大致想法,于是说道:“丞相说得在理,卫将军兢兢业业几十年,不能一件事情出了纰漏就全盘否定他的功劳。那程将军也是军事繁忙,分身乏术,因此也不能全怪他失职。我觉得这事如果真的在短时间内查不出结果,那就干脆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那个北宫卫士令查办了就算了。今后皇宫中把守卫力量再加强一些,以防这类事件再次发生。还有,廷尉府还可以把这件事的调查由明转暗,那效果可能还会好些,迟早能把这刺客和他后面的主谋揪出来。宋将军和程将军都是朝廷倚重的将领,罚些俸禄让他们感恩戴德,更好地为朝廷效力就行了。烦劳丞相把孤的意见转告给父皇,有劳了。”说完,刘启朝申屠嘉深深的行了个大礼。

    申屠嘉受宠若惊,赶紧伸手扶住了太子下坠的身体。他也不多言,还礼后领命而去。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上,刘启也考虑过很多,他知道父皇仁慈,遇到事情总是尽量以仁义的方式去处理,能轻则轻,能免就免。至于幕后真凶的追查,只怕自己那亲弟弟刘武就是最值得怀疑的对象,朝廷揪着不放只会把这种怀疑进一步放大,让父皇母后更加难堪。

    刘启相信他的处理意见是最迎合父皇心意的,要不申屠嘉也不会当着他的面投石问路。但自己毕竟是此事的受害方,他的态度还是很重要,现在由他自己提出这种最温和的处理方式,父皇定会感受到一些什么。

    还有的就是,刘启对于自己遇刺这件事上也有个很大的疑问,就是那位出手相救的蒙面高手到底是谁?他到底听命于谁的指令?居然会在关键的时候出手救他。刘启很想知道有谁在暗中保护他,但他既然蒙面行事,就说明他并不方便公之于众。

    按说这宫中和太子交好或者拥护太子的人都有动机来保护太子,但事情已经发生了这么久,也不见人来主动认领救下太子这天大的功劳,着实让人费解。

    刘启对这位神秘人物充满了好奇,心想既然这人存心想隐藏起来,那就也暂时放下,先严守这个秘密,以后再说吧。

    在一顿雷声大雨点小的骚乱之后,那位可怜的北宫卫士令成为太子遇刺事件唯一受重罚之人,他被革职流放到代地去了。不过也还算好,这么大的罪过还能保住了小命,也没有株连家人,真是要感激皇上和太子的仁慈。其他责任相关人等均以罚俸、戴罪立功处理。廷尉府继续暗查此事,北宫从此增加一倍守卫力量,其他就此作罢。

    汉文帝对太子遇刺这事上多少有些愧疚,考虑到将来刘启接班后需要一批尽心守护的重臣,也就通过这件事替太子广施仁爱之心,不再追责下去。受罚之人无一不对皇上和太子感恩戴德。

    睿智的汉文帝借力打力,化腐朽为神奇。政治智慧超群的父子俩心照不宣,巧妙地化解了一场风波,并且收到了奇效。

第十五回:王娡尽心照顾太子 刘启巧解遇刺追责[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