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泽兰长歌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回:邓通作死衬托皇权 贾妃剧孟放下仇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栗妃不知道如何应对才好。她遣人叫来了刘荣,跟他详细地说明了这件事。栗妃想着自己找皇上说可能不合适,要是刘荣开口只怕就容易得多。现在他们父子俩经常在一起,荣儿找个机会应该不会很难。

    刘荣也不是一位有主意的主,从母妃那出来,他马上就找到刘德和刘阏两位亲兄弟,寻了个没人的地方,三兄弟一起讨论起这件事来。

    刘阏听刘荣说完,马上发表意见道:“大哥,这事也不难吧?你就照着母妃的要求和父皇提起就是。父皇答应就答应,不答应就不答应,反正回个信给那邓通不就行了,一个奴才的事这么糟心干嘛?”

    刘荣满脸愁云道:“三弟有所不知,大哥能看出母妃还是很想得到那邓通丰厚的财产做支援的。大哥知道母妃这都是为了我,所以这才为难,请两位弟弟帮忙出主意不是?”

    刘阏道:“要那么多钱干嘛?这天下都是父皇的,等大哥当了太子,也是大哥的,难道还要受制于别人不是?”

    刘荣道:“三弟别乱说,父皇才登基不久,还不见得一定会封大哥为太子的,千万别让外人知道了。”他瞅着刘阏还是个愣头青,也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转而问待在一旁没吱声的刘德道,“二弟,你也帮大哥想想,这事怎么办才妥当啊!”

    刘德道:“大哥,你要是听二弟一言,那就去母妃拿要来金子,提着直接去找父皇举报。就说邓通图谋不轨,私藏巨额财富,又意图贿赂大哥。”

    刘荣不解,问道:“那这样不厚道吧?岂不是转眼就把邓通给卖了,好歹他也是低三下气的来求咱们。这样做,二弟你这不是陷母妃和大哥于不仁不义吗?”

    刘德回道:“何为不仁?何为不义?大哥只想仁义,怎么不想想忠义呢?隐而不报,与奸逆同流合污,这也算仁义?那大哥置父皇于何地呢?”

    刘荣被刘德说得哑口无言,刘德继续说道:“大哥以为这邓通是个什么好东西吗?他为什么来找母妃和大哥?难道只是简简单单为了保命吗?母妃见钱眼开犯糊涂,大哥你不能糊涂啊!你想邓通这奴才在先皇面前得宠,拉帮结派、趾高气昂惯了。二弟我之前可是有耳闻的,朝中很多大臣都没少受他的气。现在他想故技重施,把这宝投在大哥这里,想将来大哥获位之后,他就可以继续作威作福。贼子祸心,大哥可别被他利用了。真要是按三弟所的那样,大哥真和父皇开口了,而依父皇的精明,他一定会察觉到了大哥和邓通一党有结党营私的举动或想法,那对大哥就真的不利了。再说他邓通要是只想着活命,完全可以直接去找父皇,献上自己的家产换得自己的性命,我想父皇一定会答应的。这奴才居心叵测,大哥,你现在还想和这奴才讲仁义吗?”

    刘德看得很清楚,刘荣和刘阏频频点头,不容得辩驳。刘荣叹了一口气,说道:“还是二弟聪慧,比大哥强上太多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情愿要父皇封二弟为太子,大哥我甘心给你打下手,辅佐你上位。”

    刘德赶忙摇着手,回道:“大哥莫要害我,二弟我闲散惯了,只想清净地看看书,做做学问,对于这朝堂上的事一点兴趣都没有。大哥你放宽心,有父皇在,有我和三弟在,你就安心当你的太子好了。”

    刘荣叹口气,说道:“二弟总是这么洒脱痛快,这大哥又离你差了一大截。邓通这档子事啊,大哥就按你的意思办,母妃那里我再找时间去解释,就按二弟这么说,她应该能够理解的。大哥现在想啊,要是咱三兄弟能一直待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啊!二弟帮我出谋划策,三弟帮我打理事务,大哥也就轻松了。”

    刘阏道:“前些日子我问过先生的,先生说我和二哥肯定会被封王,然后要会要求前往封地的,大哥这想法只怕是行不通。”

    刘德在一旁点点头,说道:“三弟所言极是,依我看啊,这日子只怕不会太远了。不仅仅是我和三弟,老四、老五他们也是一样的。父皇一碗水端平,断然不会让我和三弟始终待在京城的。只是大哥你,留下来就一定是太子不二的人选。如若哪天,大哥当权了,开始打理朝政了,再叫我和三弟回来帮你,我们哥俩定当义不容辞。咱仨兄弟一条心,荣辱与共,共保我大汉江山。”

    刘荣和刘阏频频点头,完全赞同刘德的说法。

    邓通聪明一世,自作聪明地想做政治押宝,结果被刘荣毫不留情地点破,加速了自己的灭亡。真是“良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度自绝人”。

    几天后的朝堂上,刘启手里拈着一枚“邓通钱”,硬说中间夹杂着大量的杂质,以次充好,有辱朝廷的声誉。同时指控邓通妄图用金钱贿赂皇子,图谋不轨。然后他不派人调查也不听任何解释,甚至都不提审邓通,直接下旨把邓通贬为了庶民,并借机没收了文帝当年赐给他的铜山及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全部家产,全然没顾忌他父皇当年的恩宠和权威。

    除了邓通本人,景帝并没有伺机调查之前和他腌臜一气的邓通一党,这事也就这么草草结束了。有了皇上的重点关照,只可怜文帝时期的一代宠臣邓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遭遇到了冰火两重天的际遇,最后竟落得了一个饿死街头,无人收尸的结局。其结局的震撼力足以让文帝时期的老臣们各个胆战心惊。

    抄收邓通的财产让朝廷收获了一笔巨额的财富,库银成倍的增长,充裕了很多。而且邓通的死也成就了刘启给满朝文武的一个清晰的信号——皇权的绝对权威。他刘启就是这大汉朝现在的主宰,以前的所有政策、政令,哪怕是父皇颁布的都可以推翻。一时间朝堂上是人人自危,大家都拿捏不准皇上的想法,开始重新评估新皇为人处世的风格,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朝堂上都没有人愿意开口,提出什么议题和建议什么的。

    其实无论刘荣告不告发,刘启都会搬掉邓通,只是他想酝酿出一个合适的效果而已。刘荣正好提供了素材,刘启正好利用,也算是一个很好的配合。刘荣庆幸听从了刘德的建议,要不就真是一脚踢到了铁板上,即使不伤筋痛骨,也会要疼上好一阵子。

    还在刘启当太子的时候,他就想着把父皇的削藩政策进行得更加彻底,为此他已是谋划许久。这邓通之死就是当是他杀鸡骇猴,作为大汉天子给所有臣工的一个警示。以便他在执行削藩政策的时候,没有太多来自朝堂上反对的声音。

    这些年来,各王爷们经常利用进京朝贡的机会,拜访各路朝廷重臣,朝廷上绝大多数多数的官员都或多或少地拿过王爷们的好处,这些刘启已经调查得很清楚。如果不做一些铺垫,刘启决定再次削藩之时,朝堂上定是反对声迭起,给削藩的最终执行造成巨大的阻力。邓通这么一死,各重臣们就会重新思考一下得罪新皇的后果,他们选择息事宁人、明哲保身就是刘启所需要的最佳效果。

    刘启的设计中,削藩最好的推行方法就是一步到位,坚决地收回所有诸侯国自治的权利,而不仅仅只是削弱他们。把这些诸侯国的土地、城池、盐场、矿山重新收归朝廷所有,再划分与郡平行的新的小型诸侯国给这些王爷,让他们保持锦衣玉食就够了。这样一来,埋在大汉王朝后院的众多定时炸弹就能彻底被清除干净。

    刘启秘密召见了削藩的最佳拥护者——内史晁错,以及太后的代表——窦婴,和他们再次商量削藩的种种事宜。

    新皇登基后,晁错是少有的升了官的大臣,也正是其对削藩的坚决支持让刘启十分欣赏,现在自然是意气奋发。他认为依靠刘启目前的权威和魄力,削藩的政令一出,各路诸侯国必定老老实实地接受朝廷的指令,绝不敢因此有所造次,对抗中央。

    窦婴内心是支持削藩的,但他生性谨慎,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各藩王势力根深蒂固,想轻易把他们连根拔起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他认为如果各诸侯国的王爷要都是一帮只会享乐的酒囊饭袋还好,即便削弱了他们的权利,但仅凭他们手中的田地和钱财,想持续他们奢华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那么他们不愿去冒险,而选择接受中央的政策就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就怕有些王爷内藏不臣之心,会借着削藩政策而带头闹事,借机反抗中央。而那些原本没有远大抱负的王爷们一定会骑墙观望,再则摇旗呐喊,更则发兵支援,那朝廷将很难将削藩政策进行下去。长此以往,以后朝廷要再想削弱他们更是难上加难。而现在的迹象就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极可能会成为这类带头反抗的王爷们的大哥。所以如果要削藩最好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国库进一步充盈,充盈到能够支持一场大战为好,以防极端的情况发生;其二则是利用一个诸侯国的典型事件,借机推出削藩的政策,做到师出有名,堵住朝堂上受过诸侯国好处的大量重臣之口,以获得他们的全力支持。

    刘启个人的判断偏向于晁错一些,这样能够更加迅速地解决这档子事,好腾出手来干其他的大事。但朝廷的底子还不够厚也是事实,他思考再三,还是再次接受了窦婴的建议,决定晚上几年再思考是否执行削藩之策。而晁错秘密的作为削藩政策的倡导人,和窦婴一起先行起草削藩的政令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备后用。

    儿姁搬家之后,王娡担心的事情正在逐步发酵。刘启果然来猗兰殿的频率是越来越少,即使有刘彘在猗兰殿,这也没能羁绊住刘启更多的时间。儿姁还算懂事,她知道自己从姐姐手上抢走了皇上,为表愧疚之情,她时不时也会挺着大肚子来看看姐姐,顺便逗逗彘儿。

    王娡的生活因为少了刘启的陪伴而变得一片灰暗,没有了光泽。她不停地告诉自己,在皇上的后宫中,发生这种事情都是必然,自己是无法去更改的,就算自己像栗妃那样怨念缠身,对自己也绝没有任何好处,更何况这种局面还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也许将来等彘儿长大了,也被封了王,那自己也可以跟着他离开这个多情的皇宫吧!

    王娡原本在怀上刘彘之前被激发出来的斗志现在已所剩无

第三十七回:邓通作死衬托皇权 贾妃剧孟放下仇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