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于家鱼馆[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 赵云起继续报告“弯刀会的采购也到咱们地盘上去踩过。好在咱们跟粮农都是多年的老关系了,基本没受什么影响。” “他们现在用什么价格收?”帐房孔先生问到。 “现在的价格倒是跟当地差不多,但是他们有多少收多少,市面上的存粮不多了。” “今年的收成预计会怎么样?”总店的店长关鹏程问到。 “我们的收成大概跟去年持平,浙江和江苏一带估计会比去年还要再低一、两成。” “从明天开始,把相同品种的价格都调下来,这弯刀会来者不善,大家要小心应对。咱们不要主动挑事,遇事讲理为先,对方不动手,我们坚决不能动手,听见没有刘庆!”刘升闻命令到。 三分店的店长刘庆瓮声瓮气地应了一声“哦。” “但是咱们也不能马虎大意。我们饶州帮两千兄弟在东海市打拼多年,基业为上。张羽兄弟,你在家准备准备,我们好久没收人了,我打算近期回去一趟,开堂收徒。”刘升闻交待到。 张羽起身应到“是。” “行了,其他人都回吧,孔先生和鹏程留一下。”大堂上一会儿就安静下来,只剩下寥寥几人。 “咱们很久没开新店了,我打算再开两家分店,孔先生帮着盘算盘算。” “是。”孔光亮应答而退。 “鹏程,你把帮中硬手都过一遍,集中起来,备用。” “是。”关鹏程应答而退。 这时候,刘升闻抬起头,远远地望了望坐在角落里的华明德,“华记者,来前面坐。” “华记者,你可是第一个旁听我们团会的外人。知道为什么吧?” “请刘老团主指点。”华明德拱手施礼。 “升闻有一位朋友,德化人士,曾与升闻提过,《申江报》有一位青年才俊,可信任,就是你华明德记者。” “刘老团主说的是远生先生?” “是的。”刘升闻笑笑,接着说“饶州团早在咸丰年间就已经成立,一贯与官府无仇,与百姓无怨,无非是耕读传家,生意济世。团中还有诸多解甲归田的袍泽兄弟,深知家国天下为己任。此次弯刀会横空出世,先是占了华界赌场,后又扫平潮州道,实非善类。但是目前他们偃旗息鼓,刁买人心,只怕其后必有手段。今天华记者来了,我饶州团敞开大门,接受东海市民检验。” “刘老团主言重了。”华明德见刘升闻正气凛然,也心有感动。“余庆堂的米价已经对东海的米行形成强大压力,万年米铺现在的经营情况如何?” “万年米铺的经营略有下滑,不过主要是在低价通货上。..org万年米铺在东海经营十数年,价格公道,品种丰富,尤其我们有几个自已的拳头产品,比如‘鄱湖良米、‘石门鱼面,所以并无大碍。” “对于余庆堂的低价销售,刘老团主怎么看?” “商家下调价格,短期看对买者有利,这没什么好批驳的。不过任何一行,都有它的行规,不应当以价格手段去挤压同行,更不能一家独大形成垄断,从长远来看,这是对行业有害的。” 华明德又问了一些问题,采访结束告辞。刘升闻留他便饭,华明德坚辞不就,刘升闻也就不强求了,一挥手,下人拿来一摞扎好的点心盒子,“这是远生兄弟的家乡特产白糖糕,我店里自己做的,不值钱,华记者尝一尝,给点意见。” 华明德还想推辞,被刘升闻强塞到怀里,就收下了。 紧接着,华明德又采访了几家中小型米店,大多是感叹余庆堂价格太低,如果按此价格,一应成本、损耗都不能抵消,米店根本无法正常运行。 根据采访,华明德写了一篇语气中和的稿子,把各方的行动和心态都做了表达,“米贵伤民,米贱损商”,报纸出街,引起了一些争论。 余庆堂并不为所动,一边继续开分号,这些分号的选址都非常有针对性——谁家原来的生意好,就开到这家的对面去;一边坚持低价策略,挤压其他米店的效益。更厉害的是,余庆堂没在饶州团的万年米铺对面开分店,而是开了三个余庆堂粥场,每天从早到晚赊粥。 不管是乞丐、流民还是生活困苦的城中百姓,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到这三个粥场排队领粥。米行赊粥,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买卖吗?熊大的举动再次引起了东海媒体的关注。 “余庆堂稳定米价,为东海市民谋利”、“余庆堂卖米赊粥,勇担企业社会责任”、“熊大老板三个月让利十万元,慈善精神可嘉”……各种大小报刊都在报道熊大和余庆堂米行,满纸溢美之词。 《时报》上登了一张熊大接受“市民赠送锦旗”的大照片,照片上熊大胸佩大花,手举锦旗帜,上绣“慈善之光”四个大字,笑容可掬。 紧接着,《时报》进一步推波助澜,办起了“东海慈善大亨”评选活动,号称为了弘扬慈善精神,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请东海市民们投票评选华裔慈善家,不分租界还是华界,只要是在东海工作、生活的华人,都可参选。 《时报》上整版整版地刊登各界大佬的照片和“慈善事迹”,同时附印着“选票”,由于限定一人只能投选一票,各大佬们纷纷发动手下,广泛投票。余庆堂甚至在各米行门口摆着报纸,买米前先投票,《时报》一时间洛阳纸贵,报童们都不用上街叫卖,直接拿到余庆堂收钱就行。 不久,《时报》开票公布评选结果,熊大果然与杜日昇等人一起被评为“上海十大慈善家”。同时,因为参选人数众多,又增加了“东海十大慈善之星”和“东海十大慈善之光”,参评的大老板们几乎人人有奖,皆大欢喜。 《时报》社特意租借了二马路的“文明大舞台”,颁奖那天,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红地毯上群星荟萃,不仅诸位当选的人物齐聚一堂,还引来了很多影戏明星,人人都想趁机轧风头。各路记者和凑热闹的市民拥挤不堪,仿佛过节一般。 熊大也盛装出席,他西装革履,手拿文明杖,头发油光锃亮,一路微笑着,挥手示意走过红地毯、接受镁光灯闪耀的拍照、上台领取“东海慈善家”锦旗、发表获奖感言感谢东海人民对余庆堂的支持。 从那天后,熊大俨然登堂入室,成了东海市知名的大亨。 [] 这天快下班时,华明德还在报社写稿,突然雷天洛走了进来。 “走,华哥,晚上一起吃饭。”雷天洛春风满面地说。 “又跟你那位唐小姐一起?”华明德笑着问。 “是啊,上次你请大家吃鱼,欣悦说她也知道有家鱼馆味道很好,晓得你爱吃鱼,回请你啰。” “这么来回请的,一个月吃五、六回,你倒是不烦哪。” “哎,反正是要吃饭的嘛,大家一起多热闹啊。”<第十七章 于家鱼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