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思考中医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节[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医这与环境的关系很大。现在大家身边所感受的都是现代文化的气息,都习惯了用一种文化视角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所以,从感性的层面讲,很难产生对传统、对中医有利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理性,要从理性的层面来分析,通过这个分析,帮助我们寻找传统的感觉,建立感性的动力。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的,不局限在一种模式里,只是现在大家业已习惯了这么一种模式,就用这么一种模式的东西去看待一切,其实,这是局限的、片面的。大家现在已经习惯了的这种文化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文化,或简称科学文化。这种文化有它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时代性很强,时代进步,它也进步,真可以用日新月异这句话来形容。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自己身边的一切是不是这样看看前十年跟这十年有什么差别差别太大了。正因为我们很鲜明地感受到了这一切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一切文化都是如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时代进步了,一切文化都在进步,新的文化总比旧的文化强,古老的东西落后于今天的文化,这是必然的。有了这个认识他们怎么会瞧得上中医怎么会重视经典我们说文化的多元性,就是说文化不仅仅局限在上述这样一个模式里。当然现代科学文化在迄今为止的这样一个阶段里,都让我们感受到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是不是其他任何文化都有这个特性呢比如艺术文化,是不是时代进步了,艺术这门文化也一定进步了呢我们不用专门从事艺术研究,只要粗略地回顾一下中外的艺术历史,就可以确定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以诗词为例,比如说唐诗,以唐诗这样一种格律体裁的诗,在唐朝这几百年里已占尽风光,是不是到了宋代,这样一种诗又有进步了,又有发展了当然不是这样。古人知道,诗写到唐的份上,诗机已然让他们占尽,要想再超过唐诗,几乎不可能了。于是宋人学聪明了,他们不再在唐诗里绕圈子,而转往另一个方向,宋词也就这样形成了气候。同样,元曲也是类似的情况。这是诗词方面。那么,音乐呢绘画呢情况也差不多。在维也纳,每年元旦都要举行新年音乐会,音乐会演奏的都是什么曲目呢几乎都是大小施特劳斯的作品。演奏这些曲目并不仅仅为了纪念,作品的水平摆在那儿。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这样的顶级音乐家所代表的音乐水平,是不是过若干年、几十年、几百年就一定有发展,就一定会有超过这个水平的音乐出现呢至少搞音乐的人都很清楚,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阶段。音乐也好,绘画也好,诗歌也好,在这些领域的文化,确实不像科学文化,存在线性发展的规律,它们往往是非线性的。一个高峰出现后,若干年、几百年,或许会出现另一个高峰,但,这个峰的峰值并不一定能超过前一个。一个是线性,一个是非线性。一个是直线向前发展,一个是曲线徘徊。很显然,这个文化的层面和模式都很不相同。除了上面两个层面的文化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文化,就是古代形成的一些文化,比如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诞生于公元前四百余年,由印度的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所创立。与其他文化,特别是与科学文化截然相反,释迦佛没有预言他所创立的这门学科会不断发展壮大,相反的,他以一种反常规的模式预言了他的学科的三个不同阶段,那就是正法时期,象法时期,末法时期。此处我们暂且不去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样一门特殊的学问会走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这个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我们只要清楚这个现象是确凿的就行了。另外,像道家的文化,儒家的文化,实际上,它也跟佛教的这个模式差不多,它也是创立以后就处于实质性的鼎盛阶段,然后逐渐走向衰落,乃至于到现在名存实亡。所以,文化是多元的,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模式里面。若都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也不一定符合事实。在上述这些文化层面里,中医究竟属于哪一个层面的东西,或者三个层面兼而有之,这一点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思考。我的意见,中医至少不是局限在科学文化这一个层面的东西。关于中医传所以,光从这一个层面去看待它,研究它,就难免会出问题。承问题上的对于中医,有些时候需要向前看,有些时候需要向后看。科学主义的我常说,中医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观察自身也制约,可以许就会有答案。你可以观察,在你那里,中医究竟是一个么情况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你是高等学府的毕业生,甚至还是研究生、博士生,如果你的中医很棒,理论和实践论述。都没有问题,对经典的理解无有障碍,那也许中医在你那里是发展的,是一种线性的模式。如果情况反过来,你的中医不怎么样,理论不怎么样,临床也解决不了问题,特别对于经典一窍不通,那中医在你那里就成问题,就倒退了,就是另外一种模式。所以,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自知之明。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经典的认识,对于经典的评价,那是要讲受用的,对经典没有觉受,那说出来的必定是空话。所以,我奉劝那些欲对经典发表意见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言。否则你的底线在哪儿,人家一望便知。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孔子在系辞中的话说得很好:“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经典的东西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还有一句话,在这里不好说出来,不过,大家可以仔细去琢磨。仁者见之谓现在经典改选修了,为什么改选修呢当然是它的重要性、之仁;智者见必要性下降了,当然是在某些人眼里,经典的“仁”、“智”成之谓之智;愚分不够了。另外一个支持经典改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者见之谓之查统计,弄几百份,甚至上千份问卷,要大家在上面打“”愚或者打“x”,结果许多人的确在经典的一栏里打了“x”,这个结果经过统计处理好像有意义,因为多数的人认为经典的意义不大,可以改为选修。但是,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这样的调查有可能没有丝毫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门见仁见智的学问,你是仁者你方能见仁,你是智者,你方能见智,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怎么见得到经中的“仁”、“智”那你当然会说经典没啥意义,甚至选修都可以不要。前面我们不是说学习经典要有觉受吗觉受没有生起你绝对“觉受”的不会说经典的好话。所以,这个对象问题很重要,不是你随理解请参看39页的有关便拿一个人来问话,都可以反映真实。申说。举个例子,像中国古代的四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前三部我都读过不只一次,可是“红楼”呢我很想读它,也看过不少名人的赞许,特别就非常推崇这部名著。可是我每次读它,读到几回,最多十几回就读不下去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所以,至今我连这部名著也没能通读一遍,只知道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设想如果红学的东西问到我,那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前面曾经跟大家介绍过我们学院的已故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在林老那里,现代的内、外、妇、儿这些书可以不读,但是内经却不可以不读。林老不读内、外、妇、儿,他就凭一部内经。可是内、外、妇、儿的病,他都治得很漂亮。如果问卷问到林老那里,大家可以想一想他会是怎么回答。所以,像经典这样一些见仁见智的学问,我们在征询它的意义时,一定要注意对象,不是你认为经典没什么就没什么,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证明了你在经典中没有得到什么。人家下海发了财,成了百万富翁,偏偏你下海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本,那你当然说下海不好。经典的意义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

    4学习经典的意义1不是守旧上面我们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来谈经典,目的就是想说明,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过时了,就落后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地否定它,遗弃它。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强调二千年前的经典,大家还是会担心,这是否在守旧因此,对于新、旧这样一个概念,大家还是应该从多层面去看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谈到:“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张仲景在这段文字所显示的资料,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正值经典产生,或愈是接近经典的年代,名医、大师愈多而为什么一旦远离这个时代,名医、大师就“未之闻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经典的重要,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是明知我们在时间上离经典愈来愈远了,但是,能否通过有效的学习,使我们在实质上接近它呢接近它,其实就接近了这些大师,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最后把我们自己造就成了雷公、少俞、少师,这有什么不好呢我想这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最根本的意义。张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着谈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的医生中,各人只抱守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叫守旧;而反过来呢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这些著作,完全是为了“演其所知”。演是什么意思呢演就是推演、扩大、发展、延续的意思。能够把我们那点局限的知识发展、拓宽开来,能够发扬光大它,这个东西就是只有真正地经旨。现在我们老说中医要创新才有出路,但,你凭什么去把握传统,才创新呢所以,搞经典完全不是守旧,而是为了创新。这一能真正把握点你学进去了,你就会有体会,这个过程究竟是不是创新,现代。你会有感觉,临床实践上也会有印证,光是口说还不行。我经常谈到,做学问要学会“喜新而不厌旧”,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孔子所说的,做学问的一个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好好琢磨这句话以后再来做学问,不管你做什么学问,西医也好,中医也好,我看就会有着落。学,学什么呢学就是学习过去的、现在以前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旧有的东西,只是这个旧的程度有不同而已。光学现有的东西行不行呢这种为了学习而学习,孔子认为那是罔然。所以,光是学了很多东西,知识积累了很多,哪怕你成了一部活字典,那还是不行。有知识,不一定有学问。古人的这个认识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孔子说学了还要思,思是什么呢思就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逐渐碰撞、接触,融合成新的东西。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喜新”这是每个人的习性,但,新不能凭空来,新是从旧中来,所以,“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材料,我们怎么搞建筑学习经典亦是如此,要想有收获,就得这样去做。不这样做,光学不思,你哪会有收获,当然是白打工,罔罔然现在听许多人说内经、伤寒没什么,不是丢在一边,就是束之高阁,心里面很是难过。这样宝贵的东西,他们却说没什么,怎么不叫人痛心。所以,学经典必须要即思即学,即学即思。

    2万变不离其经我们说经典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这是有实义的。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两个我经历的故事。1998年上半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南宁附近宾阳县上的一位老中医,老中医名叫廖炳真,我喜欢称呼他廖老。廖老从医几十年,在某些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经验,但更使我感到佩服的是廖老的医德与人格,所以,我很喜欢去拜访廖老。而廖老亦视我为忘年交,有什么心得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一次,廖老给我讲蛇伤的治疗,在旧社会,有些江湖郎中治疗蛇伤往往都会留一手,这一手的方法很巧妙,让你根本没有办法察觉。郎中给你治蛇伤,很快就把蛇毒治住了,让你没有生命危险,很多症状也消除了,可就是有一点,伤口老不好,隔上一段时间伤口又腐烂,你又得到郎中那儿买些药,管上两三个月,就这样拖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江湖上,这叫郎中钓病人,病人养郎中的招数。但是,这个窍门被廖老从父辈那里探知了。窍门就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快就长好,而且不再腐烂。就这么一点奥妙,可要是你不知道,你会被折腾得够呛。听过廖老的这席话后,我就在琢磨,这不就是内经的东西吗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质的病变都与肾相关。肾病需要忌盐,“多食盐则伤肾”,这既是内经的教证,也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蛇伤引起的伤口腐烂,忌盐几天,再吃几剂普通的中药,伤口便从此愈合,这是一个多么神秘而又极其简单的事实。经典的东西就是这样,没有揭开时,它非常神秘,揭开了,又这么简单,这就是至道不繁这些东西,百姓日用而不知。像这些江湖郎中,他绝不知道,他留的这一手,原来是内经的东西。这就是君子之道。还有一件事,就是廖老治骨癌的经验,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疼痛是最剧烈的。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麻醉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而廖老对这个疼痛有个撒手锏,虽然骨癌最后不一定都能治好,但是,这个疼痛却能很快地消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廖老用的是什么药呢就是在一些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然后煎汤外洗患处,洗几次以后疼痛就能逐渐消除。这味特殊的东西很灵验,加上它就很快止痛,不加它完全没得其用者,腐有这个效果。这样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棺木的底板朽亦能神奇。上长出的一种东西。过去人死了,用的是土葬,把尸体放在棺材里,再埋在土里,埋下去以后,这个尸体就逐渐腐烂,腐烂的这些东西就往下渗,渗到棺木的底板上,连同木质一同腐坏,上面这个东西就是感受这个腐气而生的。大家可以闭目沉思片刻,在所有的腐气里面,还有比人的尸体腐臭更厉害的吗所以,说到腐字,应该到这里就打止了。既然这个东西是感受这样一个腐气而生的,那么,按照上述内经的教言,它与肾的病变就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用在骨癌上有这样特殊的疗效。后来我问廖老,是谁告诉您用这个方法的廖老也说不出所以然,这个方法既没有传承,也没有理论的依据,廖老只是觉得骨癌是个怪病,而上述这个东西也是个非常的东西,那就以怪治怪吧,可万没想到有这样好的效果。当我将上面的那段经文翻给廖老看时,廖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又是内经的东西。上述这两个事例,虽然都比较特殊,但,都可以从内经里面找到教证。当然,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事情发生了才去找依据,但这个被动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典的内涵,经典的潜力。让我们对经典的每一句话都感到不可小视,如果我们对经典建立了这样的信心,然后变被动为主动,利用经典去主动思考一些东西,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坚信,我们从内经里面,必定能够找到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另外,我再讲一件相关的事情,几年前有两本书曾经引起很大的轰动,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学习的革命,一本是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博士写的脑内革命。尤其是后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脑研究热潮。脑内革命这部书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探讨如何提高大脑的效率,唤醒脑细胞的巨大潜能。而这个焦点又集中在如何引发大脑的a波,如何激活内啡呔的分泌。在增加内啡呔的分泌,使大脑处于更多a波状态这个关键环节上,春山茂雄博士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其中包括运动方面,饮食方法和调节心身方面。在饮食方面,春山茂雄博士的研究显示,在日本所有的常用食品中,惟独有一种日本人很钟爱的食品,在促进内啡呔分泌方面独占鳌头。这种食品,类似于中国的豆豉,就是大豆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这是日本人每天早餐必备的食品。这种食品为什么对提高大脑功能有这样独特的作用呢打开经典我们才发现,答案还是在内经里面。上过中基大家都很清楚,这个属于神经系统的脑,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有道是:“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所以,要想改善和提高脑的功能,从中医的角度来思考,就要设法从肾入手。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和原则。这个方向确定后,那就好办了。还是上面的素问金匮真言论的那段话,肾的谷为豆,其臭为腐。肾之谷为豆,这个很好理解,大家只要拿一颗豆瞧一瞧,你就明白了,豆的外形与肾怎么样简直一模一样,只是缩小了。所以,豆与肾有一种非常的关系,这是不难理解的。另外,经过发酵的豆,使上述这个“亲情”关系又密切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发酵,实际上就是一个腐质化的过程。所以,发酵以后的豆,对肾的作用更大了,对肾的作用大,当然对脑的作用就大,这就从经典的角度印证了春山茂雄的研究。上面这段短短的经文我们已经用它来说明了三个事情。当然,还可以继续地说下去,从这个过程,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一些经典的魅力。事情不管你再复杂,不管你再怎么变化,似乎都没有逃出经典,这就叫“万变不离其经”。

    3读经开智讲到经典的意义,我还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经典与智慧很有关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如果大家以为研习经典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那经典的意义当然就不大了。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学问就知识和智慧的区别。高,这个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所以,我经常说,学问是从读经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有共识。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左脑是逻辑脑,主管语言文字、逻辑思维,人类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左脑。而右脑是直觉脑,这右脑大部分时间是在闲置,当然,这与科学讲求逻辑是有关联的。近些年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已渐渐地把目光瞄向右脑这块处女地,如上面提到的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就较多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大脑处在较多

第5节[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