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贾志刚说春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1节[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譬如子夏又说:“学好了知识就该去当官,当官当好了就该去学习。”

    按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因为他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为此,孔子在生前就断言:“我死之后,子夏会越来越长进,子贡的学问则会还给我。为什么呢因为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伟大的孔子

    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关于教育和学习,孔子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让子孙后代们受益匪浅。譬如以下来自论语中的话,我们耳熟能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们在问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量身定做,譬如问为政,问仁,问孝等等。

    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老师,为什么叶公问政,您说安抚本地的,招徕远处的;鲁哀公问政,您说要任用贤臣;齐景公问政,您说要节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一次,子贡问。

    “这是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啊。”孔子说,“楚国国土大但是都城小,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需要增强凝聚力;而鲁国三桓专政,鲁哀公需要强有力的大夫;齐景公非常奢侈浪费,齐国人民怨声载道,因此他需要节俭。各国的情况不同,治理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样。”

&

第251节[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