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母女两人宫中再见 猗兰阁中私开小灶[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那回来,和受命专程从梁国赶来,并早就在书房等候着的梁国中大夫韩安国交谈了起来。
韩安国给梁王倒了一杯热茶,问道:“王爷,皇上他近来身体情况如何?”
刘武一屁股坐在蒲团上,自然的盘起了腿,随口而出道:“父皇他不还是老样子,只是孤感觉他的精神好像又差了一些。听太医说他现在全靠药物支撑着,不知道还能熬上多久。”说完,刘武无奈地摇了摇头。
韩安国走近梁王,继续问道:“那朝廷上还有什么其他的动静没有?”
刘武叹了一口气,回道:“自从上次刘启遇刺那事发生后,这帮老家伙都在刻意地回避孤,就跟商量好了似的。即便这事都过去有几年了,到现在还是如此。孤现在在朝廷上就像一个大木偶,形同摆设罢了。”
韩安国不说话了,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刘武突然压低声音,试探着问道:“韩大夫,要不咱干脆铤而走险,夺了这储君之位如何?”
韩安国一脸愕然,望着有点像失了智的刘武,疑惑地问道:“武力夺取?我的王爷呀,在京城您有这种实力吗?”
刘武不甘心,咬了咬嘴唇说道:“孤随时可以把我们的人秘密调入京城,这可都是以一当百的好汉。到时候我在皇宫中赚开宫门,所有人一并冲杀进去,只要控制住未央宫和北宫,应该就大事可成了吧?”
韩安国并不赞同刘武所说的,而是狠狠地摇了摇头,说道:“我的殿下,只怕没那么简单。现在老皇上病重,皇宫内必然是禁卫森严,明岗暗哨的守卫军士不知道又增加了多少。周亚夫现在还在负者京城和皇宫的守卫,他是明明白白太子的人,势必竭尽全力以保太子周全。再说我们的那些死士武功尚可,比士兵们是要强上不少,但好汉架不住人多,他们到了这迷宫一样的皇宫里面,很快就会被各个击破的。就算殿下带队,也一样分身乏术,我们的人能不能顺利摸到北宫的宫门都说不定。而且,这么大动静对殿下来说就是一场豪赌,如果不成功,王爷谋反的事情就会彻底坐实,公之于众,那时殿下就彻底没有任何翻盘点了。不仅如此,您现在所有的一切可能都会因此不复存在了。”韩安国怕刘武干出傻事,极力地劝阻刘武。
刘武一脸惆怅,喃喃自语道:“难道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吗?孤努力了这么多年,真是不甘心啊!”。
韩安国不愧是顶级谋臣,看到刘武有点泄气后,又恢复慢条斯理的状态,沉稳地说道:“依微臣以为,现在皇上已病入膏肓,有了之前的种种事情,现在朝廷上支持王爷的人是少之又少,王爷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这次争储的机会了。毕竟皇后娘娘也知道平稳过度的重要性,何况刘启已经当了近二十年的太子,现在朝上朝下都已经完全认可,木已成舟了。”
韩安国看了看刘武哭丧的表情,继续说道:“我的王爷,这次机会是没有了,但并不代表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刘武眼睛一亮,他紧紧地抓住韩安国的手,急切地问道:“韩大夫,此话怎讲?赶快讲给孤听听。”
韩安国望了望屋顶,伸出四根手指头,解释道:“太子继位后,朝内各方势力权责不清,而那时的刘启如果急功近利想快速做出一番大作为,朝廷势必会因此而混乱不堪,这是机会一;太子的身体依微臣看来,比皇上也好不到哪去,远不及殿下强健,这是机会二;梁国兵强马壮、富可对抗中央,这是机会三;各诸侯国狼子野心,大有乱国之趋势,如有谁带头躁动起来,这是机会四。王爷只要韬光养晦,静待时机,处理好和皇后之间的关系,借助皇后的力量,微臣相信,机会总会出现的。”说完,韩安国朝刘武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刘武听罢,貌似茅塞顿开,感觉好像重新燃起了希望。他赶紧回着礼,表示感谢。不知不觉中,刘启继位的唯一对手刘武在韩安国地成功劝阻下暂时放弃了所有的抵抗,刘启继承大统的时间真的越来越近了。
王娡找着机会把太子妃和贾妃的礼物送了过去,太子妃不出意外地言辞拒绝,但还是在王娡的软磨硬泡下勉强收下了那串好像为她量身定做的珍珠,原因就是她太喜欢了。而贾娘娘本来就不爱好这些女人打扮用的东西,她平时也用不上,但又不想驳了王娡的面子,于是大方地全盘接收,也许转手就送给了下人。
王娡无事可做,只能暂时又回到了之前的日子,无聊的时候也就看看书,摆弄一下屋前的花花草草,逗逗林中的鸟儿,还有就是等着刘启过来说说话,续续情缘。肚子还是没有动静,王娡急过一阵子也毫无用处,干脆也不多想了,听天由命吧!自于加深对其他娘娘的了解,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方法,更何况自己久久不能怀孕,内心也有了一些懈怠,只有暂时搁置了。
整日闲来无聊,王娡偶然在库房中看到了那年夏天给太子妃做吃食的那些炊具,静静地躺在那里好久未曾使用过了。一时兴起,想着无聊也是无聊,那干脆自己动手做些饭菜来吃吧。话说宫中的食物也吃了这么多年,还真是有点吃腻了,如此这般也可以换换口味,更能打发一些无聊时光。
做饭这个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随便做点东西还好,要是正儿八经地摆开架势,好像这猗兰阁就要啥啥没有了,为此王娡还需要大力支持。
王娡吃准了太子爷不喜欢循规蹈矩的性格,越是有不一样的想法他就越是喜欢。于是找机会和太子爷提起这个事,果不其然,刘启惯着王娡的性子,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不仅如此,他顺便还借机破例给王娡增加了一名宫女,负责帮王娡打打下手跑跑腿。这名新调配过来的宫女估摸大概有三十来岁了,成熟老练,在宫中待了十多年,应该是把做事的老手了。她在家的时候有名字,其中含有一个“怡”字,王娡和兰儿就开始亲切地叫她怡姐了。
怡姐可能是长久待在宫中养成的习惯,话很少,和兰儿活泼的性格正好互补。主仆三人关系融洽,猗兰阁里依旧是其乐融融。
自从王娡这里开了小灶之后,有时刘启还会特意地跑到猗兰阁来蹭饭吃。王娡的厨艺慢慢地找了回来,因为现在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琢磨、准备,那厨艺还日渐精进了。刘启也是吃腻了宫里的饭菜,王娡所做的民间料理反而常常会让刘启念念不忘,如同上瘾一般。
可能只有熟悉刘启的王娡知道,太子爷的内心真实地喜欢平淡的生活,这和他早些年的表现有着不小的出入,甚至他自己都没有察觉。猗兰阁这里简单、安静,就像是这皇宫中与世隔绝着的世外桃源,这种宁静足以让刘启流连忘返。一有时间他就愿意躲到这来,忘记眼前的事情,享受这短暂的安宁。
刘启喜欢这里简单的快乐,更是喜欢王娡浑身所显现出来的不怨、不争、不辩的性格,这都是他所认可和欣赏的。
由于太子爷时不时的光顾,让猗兰阁的两顿正餐成了这主仆三人每天的头等大事,为此三人还有明确的分工。怡姐专门负责在外调配食材、接收柴火什么的;兰儿则负责烹饪的各项准备工作;王娡呢,那就像是位主勺的大师傅,叉着双手左指挥右指挥,然后只管掌勺,好不乐哉。
王娡所做的菜并没有太多的讲究,登不得大雅之堂,当然那太精致的东西她也做不出来,但这是自己吃的也就无所谓了。她喜欢吃素,准备的食物中大部分都是她熟悉的土豆、胡萝卜、番茄、卷心菜、山药等民间食材,为了照顾经常跑来“蹭饭”的刘启,还有就是喜欢肉食的兰儿,王娡也不会忘记每餐做上一、两个荤菜,当然也基本以大肉、蛋类、鱼虾为主。这不同于当年在金王孙家,顿顿都是肉类食物为主,当然更不同于未出嫁的时候在娘家,那恰恰相反,几乎看不到丁点荤腥。
王娡出自民间,习惯偏咸一点的菜味,即便在这宫里不需要像民间一样特意把菜做咸一点来顺饭饱肚子,但她始终还保留着这种习惯。奇怪的是,刘启竟然对这“重口味”天生的适应,全盘接受。
第三十回:母女两人宫中再见 猗兰阁中私开小灶[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