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泽兰长歌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回:刘启控场接回王娡 刘濞忤逆七国反叛[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那就是奉命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让任何人有任何理由再把她从这里带走。

    不知是何原因,刘彘并没有被刘启还回猗兰殿。王娡对他万般思念也于事无补,自己还是一个“犯人”,也见不到皇上,这请求无处传达。

    搬回了猗兰殿,但接下来的一段日子,皇上依旧没有在这出现过。薄皇后和儿姁无需避讳什么,前后都过来看望了王娡。还有就是臧儿,也偶尔进宫来看女儿们。在兵士们的监督下,她能和王娡会面,但会面的场地受到了约束,最远只能是猗兰殿门前不远的长廊里。

    在王娡眼中的薄皇后,还是那么高雅,带着满脸的忧郁。他的出现,同时也给王娡带来了刘彘的消息,他现在和他那些哥哥们一样,被皇上统一管教着,现在已经开始认字了。

    母亲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多少改变。但儿姁的变化就有了一些,体型富态了不少,而且在这两年间还为刘启又生下了两位皇子,刘寄和刘乘。

    对于太皇太后的离世,王娡和薄皇后并没有交流太多。她们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无法确定这具体会发生的时间。

    王娡顺便问薄皇后开口要来一部织布机,这不会让她太为难。这样,王娡闲来无事,可以在猗兰殿重操在永巷中学会的手艺。

    在永巷的时候,王娡只要是感觉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的时候,那台破旧的织布机就能给她提供很大的安慰。看着穿梭中的针梭,平滑有力的木刀,整齐而清晰的经纬就此出现,她的心情就会好上很多。现在虽说回了猗兰殿,但矛盾并没有解决,皇上都还不曾见到。王娡的心绪依旧很乱,她还需要织布机的帮忙。

    猗兰殿的王娡能听到外面兵士们时常讨论朝廷如何得胜的消息,她暗自为皇上高兴着。自于皇后带来皇上与太后再次关于是否立梁王为储君的博弈,这点上她现在完全帮不上忙,更何况自己和太后的这档子事还悬在皇上的头顶。王娡知道,自文帝起,汉朝以“孝”治国,这也是目前皇上和太后在权利问题上的矛盾纠缠所在。

    和刘启一起经历了多年,她了解皇上,也明白皇上对太后的态度。窦太后很强势,她一味地要求皇上必须听从自己的安排,打的就是“孝道”这张牌。听从就是孝,不听就是不孝,这和刘启心中所理解的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刘启不愿意一昧听从太后的安排,在他的心中,这并不是不孝。他认为的“孝”应该是自己恭敬,发自肺腑的态度,而不是盲目的顺从,“孝”在他心里并不等于“孝顺”。

    边境的事情已了,刘启开始把目光收回到了朝廷。有了这两年的时间,各诸侯国乘着这段时间又强大了不少,他不愿再姑息下去,那骨子里较真的基因再次给出了信号,他第三次开始考虑削藩的事情。

    晁错在刘启的暗示下,效仿贾谊,自然而然地在朝堂上成为了这次削藩行动的倡议者。他还特意上书了一篇《削藩策》,指出各藩王借朝廷与匈奴战争之际,又再次加强了自身的实力,大有对抗中央的野心。依目前的情况下,朝廷削藩,他们可能会反,但不削的话,他们同样会反。如果现在削藩哪怕逼他们反,朝廷都可以先行布置,如此祸小;如果现在不削,待他们准备更加充分后再反,如此祸大。

    没过几天,刘启独断专行,下旨以越制、卖官等各种未经查实的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昂的六个县,并将这些地域划入朝廷直属管辖范围,即刻派出官员走马上任。

    削藩的旨意下达之后,事件的发展出乎朝廷的判断,那就是立刻失控。各诸侯国对朝廷好像无所畏惧,商量好了似的,都说是朝廷中有奸臣在劫持皇上,逼皇上下的矫诏,因此拒不接旨。

    特别是圣旨送到吴国后,和此波削藩毫无关联的吴王刘濞竟然借着这诏书就直接反了。他当天诛杀了钦差和朝廷派在吴国的所有官吏,并打着“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直接发兵,并且通告全国。紧接着,楚王刘戊、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等也都开始起兵配合。

    叛军迅速往吴国靠拢和集结,兵锋直指长安。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在多年精心准备后,借着刘启的削藩旨意和晁错的《削藩策》为借口,终于开动了。

    朝廷的情报不够准确,根本没有意料到各诸侯国早就立下了盟约,并已经准备妥当联合造反,在各地同时相应。相比之下,朝廷自身准备并不充分,只得仓促之下调兵遣将前去应战。这刚集结在一起的朝廷大军协同作战能力很弱,战斗力并不强,碰到叛军后完全无法抵抗。半月之内是一败再败,白白损失了数万兵士和无数军械粮草。连连得胜的叛军高奏凯歌,狂妄地宣扬他们将在半年之内攻入长安城。

    刘启急功近利,这次是捅穿了马蜂窝。快马来报,支持各地叛军的队伍是越来越庞大,前线败报又不断传来。他焦头烂额,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这场危机。在这关键的时候,窦婴终于站了出来,他指出胜败的关键点,就在梁王刘武。如果各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梁王被叛军争取,梁王再举梁国之力一起开赴长安的话,这朝廷的军队只怕就毫无招架之力了。为此他建议刘启去恳请皇太后,请太后书信梁王刘武,请他务必倾全国之力站在朝廷一边,和朝廷一起剿灭叛军。

    先有立储刘武的矛盾,中有带回王娡的反抗,后有一昧削藩带来的危机,窦太后现在对她这个长子是越来越不满意了。但生气归生气,这事关乎朝廷的生死,她还是能分得出轻重的。她明白刘启的用意之后,即刻拟诏,遣人快马加鞭地送到了刘武的手中。此刻叛军的信使也已经来到了梁国,想说服梁王加入到叛军的队伍,一同推翻刘启执掌的朝廷。

    刘武权衡利弊,终于抱着“打虎亲兄弟”的态度,直接斩杀了叛军的来使,表明了自己和朝廷同心抗敌的决心。可叹的是,他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低估了叛军的强大。他快速集中了梁国之兵,想和叛军直接对垒,一战而击溃叛军,抢得这天大的功劳。

    叛军首领刘濞得知刘武斩杀了他的信使之后是恼羞成怒,为防受到朝廷和梁国两路夹击,他随即引大军转而全力进攻梁国的军队,只杀得梁国大败。

    大败后的刘武引残军龟缩在睢阳不出,想借睢阳坚固的城防,储备充足的军械粮草与叛军抗衡。原本已经获得优势的朝廷一下又陷入了被动,乌压压的叛军随即把睢阳围了个严严实实,只是无奈这睢阳的城防过于坚固。叛军虽然人多,但一时间也奈何不了睢阳分毫,战事进入胶着期。

第四十八回:刘启控场接回王娡 刘濞忤逆七国反叛[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