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 第31章 怀璧其罪[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荆山是座巨大的石头山,顶部更是花岗岩遍布,一个个巨石杂乱排列,其中一处形成了面积近20平的洞室,这就是著名的“卞和洞”,传说卞和就是在此发现了稀世宝玉和氏璧。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始建于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誉。淮河流贯县境东南,涡河、芡河在此入淮,206国道和蚌(埠)阜(阳)公路过境。怀远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有卞和洞、白乳泉、启王庙等历史文化古迹,更有着一座荆山——那里曾经发掘影响过中国历史的和氏璧。
卞和洞,和氏璧被发现的地方
荆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是此间写照。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壮故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献宝于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得出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怒而下令砍去卞和左脚。时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砍其右脚。时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成语——完璧归赵,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后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
第10篇 第31章 怀璧其罪[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