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刘武败招袁昂遇刺 封王立荣一气呵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乡村小说]https://m.xiangcun5.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p;窦婴点点头,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战争发生在本土,这‘七国之乱的破坏力还是巨大的。现在看来,朝廷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到内乱之前的状况。可喜的事,藩王做大的问题基本摆平,等他们的下一代继承王位的时候再切分一次,就能彻底的解决了。等民间再次全面恢复的时候,我大汉朝国力就会比之前强大太多,这也算这次平叛的巨大收益吧!”
刘启叹了口气道:“大胜过程一波三折,从结果上来说又变成了惨胜,朕心有不甘啊!之前朕还想着快速解决完内部藩王的问题,然后着手全力对付北边的威胁,现在看来怕是行不通了。”
窦婴一听刘启提到匈奴的事情,赶紧说道:“陛下英明。陛下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来自匈奴的威胁,这是帝国强盛的必经之路,微臣自然是高度赞同。只是,对匈奴的战事可不是‘七国之乱,一战就可分胜负。汉匈之间的战争更可能的会是一长时期地持续消磨,其战事的烈度可能会达到这次内乱的数倍。别说现在国力空虚,即便是没有发生内乱之前,只怕也是不可能为之的事情。”
刘启又叹了一口气,说道:“魏其侯所说的,朕现在才有更真切的体会,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之前朕以为大汉朝国力已经很强大了,没曾想这小小的内乱就让朝廷差点没应付得过来,如此又何谈对匈奴的全面战争啊!这样也好,让朕看得更清楚了,先前的国力其实还很弱,离强大那还差得太远。魏其侯你说说,如果让国力达到朕设想的那样,足以支持长时间对匈奴的战事而不崩溃,这需要用多长时间去准备啊?”
窦婴道:“禀陛下,微臣以朝廷能承受此次内乱的十倍消耗作为参考,草拟了一份帝国发展战略,仅供陛下参考。现阶段,微臣觉得朝廷先要准备个十年时间。这十年间,朝廷需韬光养晦,回到先帝‘无为而治的道路上。而且可能要把所有能使用的钱粮投放到刚收回来的各郡县身上,让这些郡县早日恢复起来,快速成为帝国的支撑而不是累赘。这些郡县损失了不少的青壮年人口,基本都是因为各诸侯国反叛时牺牲的士兵,这些兵士的亲属在短时间内会把仇恨放在朝廷上,很难为朝廷所用。臣觉得,朝廷给予他们十年的扶持政策,让他们重新安定下来,这样这些仇恨应该就能逐步消除了。”
刘启点着头,窦婴继续道:“对匈奴的战争会是长期的战争,为了战前准备,朝廷可能还要再积累十年的钱粮税负。有了足够的积蓄,这样才有必胜的把握,在持续的战争中,依托强大的后勤保障把匈奴拖垮,彻底打残。收拾完匈奴后,陛下还可挥兵南下,剪除南越国和交趾国对冬疆南疆的威胁。如此,我大汉朝太平盛世可见。”
听了窦婴的解释,刘启沉默了一会,脸上不见悦色,他摇着头喃喃道:“二十年,二十年!如果战争还需要打上个十年,那加在一起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呐!朕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老天还能不能给朕这么长的时间啊?”
窦婴听着,是时候伏地叩起头来,说道:“陛下万福,这区区三十年算不上什么。您一定能打败匈奴,扫平南疆,完成这旷世伟业的。我大汉朝自此强盛,千世万世基业永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如此慷慨激昂却没有让刘启血脉喷张,他望着地上的窦婴无奈地笑了笑,说道:“魏其侯什么时候也开始这么说话了?尽挑些好听的。千岁万岁就算了,朕此生还能有这些时间就足够了。三十年,任重而道远,朕还需要所有的臣工和朕一条心,还需要你窦婴把所有的本事都拿出来,魏其侯意下如何?”
窦婴干脆不起身,大声地回答道:“臣窦婴肝脑涂地,毕生追随陛下,效犬马之劳,势必辅佐陛下完成这宏图伟业!”
刘启哈哈一笑,一把把窦婴从地上拉起,用力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了一拍,说道:“魏其侯,咱哥俩可说好了,这三十年间,咱谁都不能撂挑子,一定得把这事给办妥了。什么都不为,就为能给后人留下一个朗朗乾坤、太平盛世。朕,此生足矣!”
刘启说完,把手背到身后,闭上眼睛,仰天深呼了一口气。
没过几日,胸怀定国安邦之志的窦婴眼看机会成熟了,着手朝廷韬光养晦的第一步。他联合了部分朝中大臣联名上奏:诸皇子年级已大,长时间留在皇宫会阻碍他们的成长,该封王并前往封地独立生活了。此举是为了早日确定将来的权力归属,不让臣工们有押宝各位皇子夺嫡的机会,如此,朝廷就可以减少大臣们之间的敌对和内耗。
对此,刘启并无意见,吩咐窦婴权衡设计好皇子们各自的封地,择日宣旨就好。
准备妥当后,除大皇子刘荣外,其余超过十岁的二至九皇子一次性封王。刘启下旨着令各王爷立刻准备一切随行的物件,准备好就启程前往各自的封地。
这是高祖留下来的传统,刘启即便心中多少有些不舍,但也不敢违反。而且理性告诉他:孩子们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也需要早点脱离权利中心为好。在京城待久了,难免会被朝廷上别有用心的众臣利用,牵扯出利益人脉,互相攻击,从而卷入残酷地夺嫡之争。
大一些的九位皇子中间,刘启只是没有给皇长子刘荣封王,这几乎给了所有人一个暗示——那就是刘荣是作为太子而储备在朝廷的。虽然留而未立,但皇上的意图已十分明显,各方力量的猜测高度一致,那就是刘启应该很快就会下旨,立刘荣为太子了。
刘启并没有要求各位夫人跟随小王爷们一起前往封地,他不认为有母妃辅助,能让这些小王爷们能更好地成长。相反,在诸侯国中,外戚的势力能更容易渗透,弄得王府里乌烟瘴气。刘启的这个决定让有更深层次想法的栗妃、程妃和唐妃她们是求之不得。只有贾妃例外,她却是终于熬到了这一天。在对刘启提出自己希望和封王的儿子们前往封地的请求后,刘启也痛快地答应下来。侠女就是侠女,她没有政治述求,但总归要回归江湖的,总不能在这皇宫中一直被自己囚禁到老。
贾妃和剧孟在被仇恨耽误了十几年之后,终于还是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只是这个圈走得时间过于久了。王娡感慨颇深,佩服他们拿得起放得下的豪迈。他们当真为国为民彻底放下了墨家的仇恨,也没有选择在此时汉王朝国力空虚的时候落井下石。他们坦坦荡荡,宁可选择墨家就此沉沦,也不愿陷万民于水火,真乃怀揣浩然正气,意在侠之大者。
从此以后,江湖上多了一对武艺高强,经常会出手除暴安良的伉俪。他们形影不离,依剑专抚天下不平之事。只是没有人会料到,其中那位始终蒙着面,叱咤风云的女侠,竟然是当朝天子的贾夫人。
在这两年中,宫中的不少墨者已按贾妃之前设计的方法提前陆续出宫,去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或者隐姓埋名于山林,当上隐士而不问世事;或者和剧孟一样执剑游历江湖,成为了游侠,到处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而剧孟在宫外,也将各地的墨者组织解散得所剩无几,此时的天下,几乎已无严格组织形态下的墨家。墨家及墨家思想也在传承了数百年后,终止在了剧孟手中,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贾妃离开皇宫之前,按约定将还在皇宫中留守的墨者的指挥权彻底地交到了王娡手中,虽说人数已经锐减了一大半,但依旧是皇宫中一股不可小嘘的力量。
事情有其正常的逻辑性,待各皇子陆续离宫后,封皇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圣旨也就公布了。只是薄皇后依旧是皇后,刘启好像并没有立刻撤换的意思。
刘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诸子封王及立储之事,让众娘娘们所料未及。她们得知刘武被皇上训斥回梁国后,没多久就被通知着手为自己的孩子们准备前往封地的一切。孩子们前脚刚刚离开,她们还没来得及拨起各自的算盘,皇上封刘荣为太子的圣旨就已经下了。
猗兰殿自然是一片平静,王儿姁那也毫无动静,她们的孩子还太小,自然能平静地接受这个事实。栗妃本以为还需要一段时间,皇上才会册封刘荣的,哪知会这么快,这让她喜出望外,当真是幸福来得太突然。
人逢喜事精神爽,栗妃和着下人们一起歌舞升平,日夜疯癫着,庆祝刘荣荣登太子之位。
第五十回:刘武败招袁昂遇刺 封王立荣一气呵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